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我們要做一個積極樂觀、健康向上、沒有痛苦的人,也就是要做一個被社會和家庭都接受且受歡迎的人。如果隻為了做一個真實的自我,隻想擁有快樂,不承擔痛苦的話,我們將會成為一個脆弱的人,經不起挫折,慢慢就會被社會所淘汰。但有的人不明白,總是設法把痛苦隱藏起來。
那麼,那些真實的痛苦,真的可以隱藏嗎?顯然不是。它們並不會消失,隻是暫時被關押在我們的無意識中,我們通過各種自我防禦機製看管著它們。一有機會,它們就會自己跑出來把我們的心情搞得一團糟——莫名地焦慮、擔憂、失眠、憂鬱。
不能痛苦的結果就是,我們不能承認自己的真實性,我們不能再做自己,我們要做社會和家庭承認和接受的那個“非我”。而痛苦,就像一個住在我們內心的小孩,像我們的一個“異己”,我們把它丟掉了,丟在內心很深很深的地方,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忘記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這個小孩。
然而,總有些痛苦是推不開也遮蓋不了的。比如某明星之子小默事件。小默自出道以來惹出了眾多非議,曾經暴打女友、開豪車不掛車牌、挑釁記者,這些負麵事件鬧得滿城風雨,後又傳出吸毒醜聞。其父每次猶如救星一般出現在公眾媒體麵前為自己的兒子求情。這位明星父親的確很痛苦,但他不能從根本上去坦誠地麵對為人父母的失職之痛。如果他能夠痛定思痛,負起父親之責,不因為自己不能麵對的內疚而一再寵溺孩子,小默就不會這樣一直錯下去,直到不可收拾。
而另外一件事則不同。一位著名歌星酒駕車禍事件發生後,社會影響非常惡劣。但是這位歌星勇敢地麵對了這個事實,既不遮掩也不回避,而選擇向公眾真誠道歉,並在走出看守所後成為安全駕駛的宣傳大使,自願現身說法拒絕酒駕。通過這次痛苦的教訓,這位歌星在朋友眼裏像是變了一個人,對人更加包容和寬厚,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看什麼都不順眼。
要接納別人,首先要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痛苦。一個能夠坦然接納自己的人,才能坦然而開放地麵對這個世界,麵對一切風雨和打擊。
我們最需要補上麵對痛苦這一課,不再用各種方式防禦自己的痛苦,而是選擇真誠地麵對自己的痛苦,從痛苦中學習和成長。否則,無論你外表有多麼強大,多麼優秀,你的內心也是不堪一擊的空虛與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