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領導有著多方麵的才能與興趣當然是最好的,至少能夠培養與下屬的共同興趣,一個多才多藝的領導是最受員工們歡迎的。如果一位領導能夠與員工一起欣賞古典音樂,閑暇時可以在台球桌上打幾杆,那他一定深得人心!平時與員工討論一下哲學名著,又能時不時的殺上一盤,這對領導來說,並不是什麼複雜和困難的事情。隻要能夠放下身段,把下屬當作合作的夥伴而不是雇員,將自己的快樂與他們分享,或者分享他們的快樂,使他們有被尊重和重視的感覺。與下屬同樂體現的是領導籠絡人心的哲學,也是管人的智慧。

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有許多領導在對待與下屬的關係問題時,都會盡量的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很是害怕自己的下屬看到它們,一旦被發現的話,這些領導就會覺得自己很難再受到他們的尊重。鑒於此,有的領導就不會在下屬麵前過多的展現自己,更不要說在下屬麵前承認錯誤了,即便是很明顯的錯誤也不會承認。這樣的話,就會讓他們在下屬心目中的形象大大受損,是下屬們漸漸的脫離他的領導。

領導也是人,世人都是會犯錯的。因此,作為領導應當不怕犯錯,還要敢於認錯。可怕的並不是認錯不當,而是錯上加錯。當作為領導的你發現自己錯了的時候,就要迅速而坦誠地承認它。

邁克爾?戴爾,做為戴爾公司的CEO,不僅讓他的對手對自己咬牙切齒,也曾讓自己的下屬痛苦不堪。早在2002年時,戴爾曾在公司內搞過一次調查。據結果顯示,他的下屬當中有高達半數表示有機會的話就跳槽。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認為自己的老板不近人情,對他們的感情很是疏遠,而自己對老板也沒有強烈的忠誠感。但是,過了很久,大部分下屬們還是選擇留了下來,咬著牙推著公司快速地成長著。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外在的成就與內在的矛盾並存。原因是什麼呢?戴爾除了以“直銷”享負盛名之外,他還有什麼過人之處?其實,戴爾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有什麼高招,他隻是坦然的向自己的下屬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進。

其中就是他對自己手下十幾名高級經理認錯,鬧得整個公司上下都知道此事。他承認自己過於靦腆,有時顯得冷淡、難於接近,承諾將和他們建立更緊密的聯係。下屬對“極度內向”的戴爾能公開反省非常震驚——如果戴爾都可以改變自己,其他人有什麼理由不效仿呢?戴爾以下屬為鏡,照出都是靦腆惹的禍,靦腆是錯誤嗎?戴爾的回答是:“如果下屬說是,那就是”。“認錯要認下屬眼中的錯,不是認自己腦中的錯。”

認錯也是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方式的,而越快認錯越好。戴爾就是在知道了調查結果後,在一周之內當眾向下屬認錯的。認錯要用最能傳遞真誠的方式,不是用你喜歡的方式。

美國一著名報社的主編M先生在審稿時,常喜歡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幾段用紅筆勾出,並以此提醒排校人員“切勿將它遺漏”。

不過,有一天,報社裏麵的一位年輕的校對員,發現了這樣一段被紅筆勾出的文字:“本報讀者K先生送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蘋果,在那通紅美麗的皮上露出一排白色的字,仔細一看,原來是我們主編的名字。這真是一個人工栽培的奇跡!試想,一個完整無缺的蘋果皮上,怎樣會露出這樣整齊光澤的字跡來呢?我們在驚奇之下,也有了許多猜測,始終不明白這些字是怎麼出現在蘋果上的。”

這個現象是很好解釋的,蘋果皮上的字跡,隻要趁蘋果還沒成熟時,用紙剪成字形貼在上麵,等蘋果發育成熟時,將紙揭去就行。那個年輕的校對員在讀了這段文字後不禁好笑起來,心想若是將這段文字登了出來,必將被人譏笑,說他們的主編連這樣一點小“魔術”也會“多方猜測,始終不明……”因此,他便大膽地將這段文字刪掉了。

第二天一早,主編M先生看了報紙,立刻氣呼呼地走來,向他問道:“昨天原稿中有一篇我用紅筆勾出的關於“奇異蘋果”的文章,為何不見登出?”

那位校對員誠惶誠恐地把他的理由說明後,M先生立刻十分誠摯和藹地說:“原來如此!是我錯了,我向你道歉,你做得十分正確,以後隻要有確切可靠的理由,即使我已用紅筆勾出,你仍可自行取舍。”

誰都會犯錯誤,領導也不例外,下屬不會因為你對錯誤的遮掩和固執而仰視你,同樣也不會因為你的坦然認錯而小看你。相反,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會讓下屬看到你的坦誠和改正錯誤的勇氣,從而更加欽服你,內心的天平更加傾向於你。

不能對下屬的意見置之不理

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姿態,一種鼓勵,作為領導更不應該抑製別人提出的看法。因此,下屬之中隻要有人提出了建議,隻要是論及公事而非個人的私情,無論對錯,領導者都應側耳傾聽。

在我國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典範。早在貞觀初年李世民就定下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並克己治國,在三四年的時間內,就使國內以農為本的封建經濟得到了大幅的回升。然而,同所有的帝王一樣,李世民此時也想好好享受一番。但由於他所倡導的君臣互製機製的作用,每當他有這種念頭時,總是在仔細考慮之後和臣子們的勸諫之下,又回到節儉、求進的思路上來,收回了自己一些奢侈的念頭。

李世民當上了皇帝之後,他仍是住在隋朝的舊宮殿中,目的就是想節省民力,但是這些宮殿大多都已破舊不堪。若按以往的慣例,新君王即位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宮,但是李世民卻未這樣做。

剛開始還有大臣上奏說:“現在夏季的暑熱還沒有消退,秋天的雨季剛剛開始,皇宮地勢較低,空氣潮濕,請陛下下令建造一座地勢較高的殿堂用來起居休息。”

但是,李世民卻說:“朕雖然患有氣力衰竭的病,不適宜在低地潮濕的地方居住,不過朕若是按照你的請求去做,這樣耗費的財物實在是太多了。這樣做如何稱得上是一個好的君王的為政之道呢?”雖然公卿大臣們再三堅持奏請,但是李世民始終都沒有答應這件事。

過了兩年,李世民東巡洛陽時,下令修複洛陽宮,以備巡幸的事,但這次情況卻有所不同。當時一些大臣上疏諫阻,然而李世民仍堅持要修,說前幾年經濟不景氣,所以沒修宮殿,如今國家形勢好轉,為什麼不修呢?對於李世民的固執,群臣毫無辦法。當時,還是給事的張玄素,給李世民上了一封言詞極為激烈的奏折來勸阻,這才促使李世民打消了整修洛陽宮的想法。

其實,說張玄素耿直敢諫也好,說他有回天之力也好,都不如說作為一代君王的李世民,其頭腦畢竟還是清醒的,能夠克製住自己的享樂意識而虛心納諫,這也是每一位領導都應必備的涵養。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經濟已有幾分繁盛,幾年之後,李世民又在不知不覺中加大了人民的賦役,各地樓館宮殿都有所興修,於是大臣馬周便上奏勸諫:“現在百姓剛剛經曆了隋唐兩朝戰爭,經曆了喪亂時代,人口已經下降到隋朝人口數的十分之一。但是老百姓仍要供官差、服徭役,根本就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陛下雖每有恩詔,下令減少差役,但有依然在不停地營建各種工程,這自然也要用人。枉然下達詔令,奴役百姓仍是一如既往。”

他在奏折中還說:“臣常常到民間去微服私訪,在最近的四五年裏,發現百姓頗有怨恨嗟歎之言,認為陛下不存體恤撫養他們的心思。從前唐堯用茅草土塊蓋房住,夏禹王衣食粗劣,這樣的事,臣知道不可能再在今天重現。漢文帝因憐惜百金之費用,停止了露台的建造,還把臣子上書用的書袋收集起來,拚在一起,作為宮殿的幕帷使用。連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著節儉到衣裙拖不到地上。到了漢景帝時,因錦繡五彩線帶的製作耗費婦女勞力,專門下詔,廢除不用這些奢侈品,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漢孝武帝統治天下時,雖然他窮奢極侈,但是依賴文帝、景帝遺留的恩德傳統,因而民心並沒有大的變動。假若繼漢高祖之後,接著即是武帝時代,天下必然不能保全。”

“臣研究前代以來國家成功失敗的情況,發現凡是因黎民百姓怨恨謀反,聚為盜賊,國家沒有不立即滅亡的。國君即使願意悔改,也沒有能夠重新安定保全的。凡修行政治教化,應在還來得及修正時修正,若事變之後,後悔也沒有用了。所以後代的君主總是見到前代的覆亡,能夠清楚地知道人家的政治教化如何失誤,可是卻不知道自己本身有什麼過失。因此殷紂王嘲笑夏桀亡國,而周幽王、周厲王又嘲笑殷紂王滅亡。隋煬帝大業初年,又嘲笑北周、北齊喪失國家。然而現在陛下看煬帝,也像煬帝當年看北周、北齊一樣。此言不可不戒也。”

在看了這份奏折之後,李世民幡然醒悟,曆史的教訓使他深有憂懼,他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有這樣大的過失,於是馬上宣布停止製造各種奢侈之物,以悔改自己的言行。

李世民豐功偉績的取得,關鍵就在於他善於傾聽下屬們的意見。有時他會真心誠意地“求諫”,不過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的,有時作為領導的也會懷有強烈的排斥意見,但是傾聽的姿態,並不能因此而有所改變。作為領導要能分辨出諫言之中的正確之處,不能對下屬一棒子打死,對他們的建議毫不理睬。隻有正確借鑒下屬們的意見,才能更好地凝聚下屬們的力量,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