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固原市社會治理創新實踐與思考(2 / 3)

4.流動人口與特殊人群服務再上台階。固原市是寧夏流出人口主要城市,全市每年勞務輸出人口約30萬人,流動人口約15萬人。公安機關建立流動人口居住場所、從業數字檔案和暫住人口信息庫,著力構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以證管人的流動人口治理格局。彭陽縣對流動人口實行網格化治理,每個網格配備1名協管員。計生部門健全層級監管體係,落實雙向服務治理責任。市發改委投資1.8億元用於特殊人群和社會綜治項目建設。目前,全市共有特殊人群安置幫教工作站65個,安置幫教小組914個,建立過渡性安置幫教基地4個,幫教率97%,就業安置率97.2%,銜接率98.9%。司法行政機關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社區矯正檔案數據庫,確定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創建示範點,創新“前置培訓,無縫對接”幫教模式,司法局與固原監獄、固原市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固原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等聯合舉辦服刑在教人員實用職業技能培訓,與企業牽線搭橋,幫助服刑人員在監獄內學習技能、出監門就可上崗就業,實現安置幫教無縫對接。

5.電子管理平台全麵覆蓋。從2011年始,固原市市委、政府每年出資3000萬元,爭取5年內在全市城鄉主要街道、重要位置、重點單位等,設立監控中心、智能治安卡口係統、交通管理電子警察係統和重要場所視頻監控設備、移動警務係統。市公安局整合“110”“119”“122”成立指揮中心,建立智能圖控、智能交通視頻資源集成管理平台,開通“121104”短信報警係統,實施接警處警、應急調度、指揮協調、視頻監控、信息研判的綜合職能,指揮中心每天接受各類報警電話2500餘次,其中有效警情120餘起。自2012年6月以來,全市安裝視頻監控區域內,各類違法犯罪案件下降了20%,各類顯性交通違法行為下降了30%。各縣(區)成立了專職巡防隊,原州區組建的專職巡防隊,以10人以上的治安聯防隊分布在城鄉人口集中鄉鎮。各組開展十戶聯防、清真寺巡防、鄰裏守望等多種巡邏防範形式。全市組建群防群治隊伍3.1萬人。初步成立了以公安為骨幹,以群妨群治力量為依托,以科技手段為支撐,專群結合、點線麵結合的治安防控網絡。

二、固原市創新社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管控有餘而建設滯後

固原市為了創新社會治理,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下發了正式的文件,應該說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無形中形成了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社會治理“一頭熱”的現象。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地方政府部門來講,對於社會治理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管控”層麵,許多規章製度傾向於行政命令,而疏於指導。顯然,社會治理的目標不是實現對社會的全麵控製,而是理清政府與社會的關係,通過政府的行政行為更好地建設社會。反觀固原市的社會治理實踐,管控的成分相對較多,服務的成分稍顯不足,這應該是下一步創新社會治理改革的目標和方向。

(二)將結構性現狀作為非常態問題來治理

固原市地處寧夏南部,山地較多,資源匱乏,幹旱缺水,生態脆弱,是全國典型的貧困地區。對於當地各級政府來講,經濟增長是首要難題,社會建設也迫在眉睫。從具體領域來看,該地區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民族宗教是固原市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些問題的結構性特征,不能將這些結構性現狀作為非常態問題來看待和處理。

一般而言,結構性問題的形成原因較為複雜,是多方麵因素長時間積累導致的結果。因此,對於結構性問題的破解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找到的。我們注意到,在當地的相關文件及工作部門中,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將結構性現狀與非常態問題混為一談。例如對於貧困問題,應該認識到其階段性、特殊性的一麵,不能僅僅就認為是政府不作為或者民眾不勤勞的後果。

(三)城市社區建設有“區”無“社”

自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以來,許多社會學者不斷強調“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希望將社區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載體。我們知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單位”的作用不斷弱化,使得政府與普通民眾的聯係日漸鬆散。隨著社會建設的提出和加強,“社區”被賦予新的職能,人們希望這一創舉能夠填補“單位”缺失的空白。

在當前各地的具體實踐中,更多的是以小區、居委會的模式推行社區建設,這在固原市也不例外。我們注意到,在這種模式下社區的地域屬性和人口屬性都已經具備了,例如小區都有明確的地域邊界和人口規模,然而與其相應的社會屬性卻不具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居民之間互不相識,交流互動較少,至於相互幫助、社區自治、誌願服務等更是無從談起,社區建設呈現出有“區”無“社”的局麵。

(四)農村社會治理依然是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