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樂安 孔煒莉 馬麗娟
作者簡介 馮樂安,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孔煒莉,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副研究館員;馬麗娟,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所助理研究員。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固原市在城鄉社會治理方麵麵臨諸多新的挑戰。為此,固原市從市情出發,不斷探索符合地區實際的社會治理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通過對固原市社會治理實踐的考察,剖析了目前社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對進一步優化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固原市社會治理的主要實踐和成效
(一)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1.促進治理格局多元化。固原市社會組織呈穩步發展態勢,現有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534個,其中社會團體116個,民辦非企業單位43個,農村專業經濟組織375個,涵蓋了教育、衛生、文化、經濟、科技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這些組織積極培育社區誌願者,目前全市有社區工作者255人,社區誌願者6500多人,初步形成由專兼職工作人員和誌願者組成的社區服務隊伍。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反映訴求、排解矛盾糾紛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社會組織開展以“服務企業,促進發展;服務農村,促進增收;服務社區,促進和諧;服務民生,促進保障”為主要內容的“四服務四促進”實踐活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成效。
2.推動治理機構專門化。2011年以來,固原市委、政府先後製定了《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實施意見》,設立10個專項組,明確成員單位的責任分工,建立以各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綜合領導協調機構。各縣(區)也相應優化社會治理機構,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統一協調社會治理工作。各個基層綜合治理與服務機構整合政府的社會治理與服務職能並向下延伸,在鄉鎮(街道)全部設立綜治工作崗位,在社區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整合信訪、維穩、公安、司法、民政、土地、計生等職能,建立“六聯”工作機製,以提高基層綜治工作整體合力。
3.健全社會治理的體製機製。一是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機製。固原市製定《關於進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體係的實施意見》,加強人民、行政和司法調解的有效銜接。在市、縣(區)、鄉鎮(街道)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形成矛盾糾紛調解網絡,在勞動仲裁、醫療衛生、公安等部門成立了11個專業調解組織,各級政府定期對轄區內矛盾糾紛進行排查調處和分析。二是健全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製。探索黨政領導、領導包案、聯席會議、“市長信箱”等製度,製定了《固原市信訪事項聽證暫行辦法》《律師參與信訪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辦法》,開展信訪積案清理化解、案件評查專項活動,探索建立民商事案件全程調解、困難群眾訴訟費減免、農民工勞務糾紛綠色通道等機製。形成市、縣、鄉、村四級縱向法律援助網格體係。2011年以來,全市共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5601件,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約3408萬元,受援群眾滿意率為98%。三是初步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製,對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和重點工程項目進行經濟效益和社會風險評估。
(二)社會治理創新成效
1.社區服務體係日趨完善。社區服務是社會治理的基礎與核心工作,固原市采取多種途徑以完善和提升社區服務體係。首先,加大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爭取社區建設資金1738萬元,用於新建、改擴建44個城鄉社區,目前59.2%的城鎮社區有固定辦公場所,農村社區活動場所均在90平方米以上。二是完善服務體製和工作機製。健全政府統一領導、民政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社區服務治理和運行機製,建立健全社區“兩委”和業主委員會協調機製,維護各方合法權益。三是擴大社區服務覆蓋麵。推進以就業、社保、治安、衛生、計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覆蓋到社區。四是積極探索“網絡化”治理。宋家巷社區進行試點網格化治理工作,將社區分為7個網格,每個格由格長負責,實施民政救助、計劃生育、特殊人群等多方麵的治理和服務,實現社區治理和解決居民訴求的有效統一。
2.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全市有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6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7所,城鄉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站918個。全市連續八年上調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在全區率先建立了市級統籌城鄉醫療保險製度,滿足參保人員多樣化的就醫需求。2012年底,高校畢業生就業率80.1%,城鎮登記失業率4.12%。全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為87.5%,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為95%以上,社會保障“一卡通”工程全麵啟動。
3.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教育局實施了城鄉校舍新建、改建工程,以調整中小學布局,加快城鎮中小學基礎建設。截至2012年,全市城區和縣城中小學由2008年29所增加到54所,幼兒園由2008年的15所增加到42所,原州區、彭陽縣已實現每個鄉鎮有1所中心幼兒園。全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為49.4%,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6%,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5.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6.0%。全市還建立從幼兒園到大學全覆蓋的學生資助體係。僅2012年,共有22660名貧困大學生受到政府和社會的資助,資助金額達1.1億元;近2萬名高中生受到2300萬元的資助;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全年投資1.6億元,惠及20多萬名農村學生,落實義務教育保障經費1.3億元,享受免費教科書3360餘萬元;資助學前教育兒童1562名,金額為78.1萬元。全市受資助學生24.4萬名,各類資助金額達4.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