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固原市社會治理創新實踐與思考(3 / 3)

從當前社會治理的格局來看“焦點在城市,難點在農村”的現狀一直沒有得到改善,固原市的社會治理也麵臨類似的困境。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固原市區的社會治理成績明顯,機構健全,設施完善,但是地處農村地區的社會治理情況就弱化不少。可以說既沒有形成合理的治理局麵,也沒有配套的設施,更為嚴重的是隊伍建設幾乎空白。

如果說治理格局和配套設施可以通過資金投入陸續解決的話,隊伍建設一直是一個首要難題。鄉鎮一級政府的職員,工作變動頻繁,職責交叉,而且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努力調往附近城市工作的願望。這就導致了一個矛盾的局麵:一方麵社會治理需要穩定而富有責任心的工作隊伍;另一方麵,基層政府麵對的是變動頻繁的工作隊伍,這無疑使農村社會治理工作麵臨很大的困境。

三、固原市創新社會治理的思考與建議

(一)轉變政府職能,引導全民參與

傳統的社會治理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觀念:隻要把社會管住就可以了,社會隻要不發生亂子就可以了,隻要我們說話社會聽就行了。這種治理理念不能說完全錯誤,而且在曆史上這種治理理念也確實有很好的成效。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治理不能再是一言堂。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是實現社會和諧,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的和諧因素,傳遞的正是這樣一種嶄新的社會治理理念【注釋1】。

中國社會過去30年的多元化發展已經遠遠超越了政府組織機構試圖統而管之的能力。社會建設的基本狀況是,政府的城市治理機製大多落後於社會的多元發展,主要表現為疲於應付各種危機和追求急功近利的短期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各地政府所麵臨的挑戰首先不是如何“管理”社會,而是如何改變自身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不是將已經在多方位有所擴展的市民社會重新納入傳統的治理體製,而是如何改變政府治理模式,鼓勵、推動新的組織形式來適應城市社會的發展趨勢【注釋2】。因此,對於固原市來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吸引民眾參與是下一步社會治理體製改革的方向,必須“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麵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二)倡導以人為本,落實服務為先

對社會治理來說,治理是手段、服務是目的,不能反客為主、本末倒置。當然,為實現社會服務確實需要管製與審批,但歸根結底治理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而不是相反。我們要通過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做好公共服務來實現社會治理的創新。

比如,保持城市的良好秩序固然是現代城市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在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下社會,老百姓擺個小攤以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理所當然的權利。我們不反對為了城市美觀對隨意擺攤的必要治理,但在我們實行治理之前應該先去服務,為老百姓提供能集中擺攤又不收或者少收治理費的地方,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還去強製治理,姑且不說缺少起碼的情理支持,也不會達到有效治理的目標。以人為本當然不隻是口號,而是要落實到實實在在的政府服務工作中。就像溫家寶講的那樣:“管理就是服務,我們要把政府辦成一個服務型的政府,為市場主體服務,為社會服務,最終是為人民服務。”

(三)切實重視基層,強化社區建設

基層工作是各項工作的基石,承擔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重要使命。然而,當前自治區各地基層社會治理情況相對弱化,既沒有形成合理的治理局麵,也不具有完善的配套設施,更嚴重的是隊伍建設不足,導致目前的社會治理格局中,一個突出問題是社區服務功能的嚴重退化。這不僅使最為基本的公共服務不能落實到位,而且使得戶籍管理、就業幫扶、收入統計等工作流於形式。各級政府部門除了忙於應付,並不能有效地推進治理工作的健康發展。

當前,要注重發揮基層社會管理服務多元主體的作用、發揮城鄉社區的基礎平台作用、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參與作用、發揮社會工作者隊伍直接服務群眾的作用。注重基層,立足基層,加強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建設,是新形勢下創新社會管理和服務的重點之一,也是解決社會管理和服務中問題與難題的重要途徑【注釋3】。

(四)統籌城鄉發展、切實保障民生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城鄉有別的二元分隔體製,阻礙了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自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以來,加快統籌城鄉發展的議題已經提上各級政府的日程。正是由於城鄉發展的不均衡、不協調,事關民生的各項事業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民生工作是萬事之本。沒有民生事業的持續改善,其餘工作無從談起。現階段,如何提高下層民眾和弱勢群體的社會收益,如何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製度,縮小社會階層生活差異才是完善社會治理的根本對策。

【注釋1】辛鳴《中國新“趕考”》,載《南風窗》2011年第8期。

【注釋2】周雪光《社會建設之我見:趨勢、挑戰與契機》,載《社會》2013年第3期。

【注釋3】李立國《加強基層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服務》,載《求是》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