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石嘴山市社會治理的探索與實踐(3 / 3)

(二)做好困難群體服務

加快推進家政服務體係建設,建立縣區家政服務中心,開通“一撥就靈”服務熱線,培育發展12家家政服務企業,吸納加盟服務網點40多個,無償為2000多戶老年人、殘疾人、重症病人提供“一鍵通”呼叫服務,全麵實現“五保戶”集中供養,建成5個農村集中養老示範點,探索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集中養老新路子,使困難群眾感受溫暖、得到實惠。

(三)改進重點人群管理

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在寧夏率先建立實有人口信息管理係統,完成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兩實全覆蓋”信息采集,實現出租房和流動人口信息化管理;全麵推行流動人口“一證通”,出台進城農民工購房優惠政策,建設3361套務工移民周轉廉租房,解決好就業指導、技能培訓、住房租購、子女就學、權益保護等問題,使“流動人口留下來,企業用工穩得住”。加強特殊群體管理服務,做好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對象、易肇事肇禍精神病人的動態排查登記,建立安置幫教對象信息庫,建成社區矯正信息管理係統,出台鼓勵企業安置特殊群體就業的獎勵政策,建成惠農陽光就業基地、平羅欣安家園等安置幫教基地,確定13處公益勞動基地、5處教育基地,接收570多名社區服刑人員就業,使其就業穩定、收入穩定,促進回歸社會、融入社會。

(四)強化重點領域管理

加強虛擬社會治理,注重在“用好”上下功夫,成立市網絡信息中心,建立石嘴山黨政網,實現黨政網絡資源一網管理、共建共享,正麵引導社會輿論,提供政府辦事指南,增加網上為民服務,培育和引導網絡“正能量”;切實在“管好”上下功夫,建立“網上公安局”、網上QQ派出所,加強網絡輿情監控和管理,做好網絡輿情收集、分析、研判,提高網上巡查、網上管理、網上服務能力,有效監控和遏製網絡“負效應”。加強民族宗教管理,廣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促進民族和睦、宗教和順。加強生態移民管理服務,布局建設生態移民安置點,建成民生服務中心、綜合治理中心、法律援助中心、警務室、文化室、衛生室、幼兒園等設施,做好子女就學、社會保障、就業培訓、幫扶救助等民生服務,促進移民區和諧穩定。

(五)深化平安石嘴山建設

圍繞提高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加快構建治安防控體係,深入實施“天眼工程”,全市重點街道、交通要道、重點區域、重點單位、居民小區的電子視頻監控密度居全區前列,利用電子監控破案率達到37%以上。加強社會治安動態管理,在街道布設“四型”治安崗亭,推行公安、城管一體化“大城管,大巡防”綜合執法,形成“一體化”解決治安、交通、環衛、城市管理問題的新機製。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建立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整治常態化機製,率先開展民爆物品一體化管理試點,有力保障社會安全安定安寧。

探索開創新路,創新帶來活力,實幹產生實效,石嘴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成效逐步顯現。一是治安形勢持續好轉。2011~2012年,全市受理社會治安案件總量同比下降15%,八類主要刑事案件立案數同比下降15%,破案率上升13.5%。二是信訪總量大幅下降。全市信訪部門受理的信訪總量由2010的1.1萬多件下降到2012年的7000多件,14件曆史遺留信訪積案全部化解,近三年沒有增加新的信訪積案。三是公眾安全感明顯上升。根據寧夏2010~2012年縣區公眾安全感調查排名,在全區5個地市22縣區中,市轄平羅縣連續三年位居川區第一,大武口區由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惠農區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

通過兩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社會治理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全新的社會係統工程,必須堅持黨政主導、多方參與,形成黨委、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聯、互補、互動的社會治理格局,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社會管理服務合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麵。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優先,把人民滿意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進治理方式,維護群眾權益,服務群眾需求,促進治理與服務融合,以服務順民意、得民心、促和諧。必須堅持關口前移、源頭治理,更加注重加強基層基礎建設,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把服務延伸到基層,把矛盾解決在基層,以基層和諧穩定保障全局和諧穩定。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綜合施策,把創新貫穿於社會治理各領域、各環節,不斷改進社會治理模式、體製機製和方式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使社會既安定有序又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