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劃小管理單元、明確管理責任、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在全市推行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城鎮社區按300~500戶劃分網格、農村以村民小組為單元劃分網格,在全市118個城鎮社區、190個村劃分1853個網格;按照“1+4+X”模式,為每個網格配備1名專職網格助理員、督導員、管理員、警員、消防員以及若幹個監督員,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眾訴求、服務網格居民、化解矛盾糾紛,使網格化管理成為新型社區管理模式。推動社區工作由紙筆表冊、手工填寫、費力耗時向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轉變,研發建成石嘴山市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信息服務係統,建立人、房、地、物、事基礎信息數據庫,構建起市級信息中心、縣區信息中心、街道(鄉鎮)、村(居)四級聯接,實現信息資源網上共享、工作網上監督考評、群眾訴求網上分流督辦,大大提高辦理效率。
(三)改進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製
為使群眾話有處說、理有處講、怨有處訴、難事有處辦、問題有處解決,在暢通傳統來信來電來訪渠道的基礎上,建立市、縣區“兩代表一委員”聯係群眾製度,組織部門統一安排,定期接待群眾,了解社情民意,當好群眾的知心人和代言人。開通“12345”市長熱線,每年接聽和督辦電話投訴3000多件(次)。在石嘴山黨政網建立人民議政平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形成群眾訴求網上表達、督辦事項網上分送、責任單位網上認領、辦理結果網上回複機製,兩年來已收集和辦理網上投訴7000多件,成為社情民意彙集、領導幹部問政的重要窗口。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作用,配備采訪監督車,開通“民生零接觸”“訴求熱線”等欄目,對引發群眾投訴和不作為、慢作為單位進行曝光,兩年多來,監督相關部門辦理群眾投訴1000多件,達到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促和諧的良好效果。
(四)完善社會矛盾糾紛聯調機製
完善基層聯調機製,由街道(鄉鎮)綜合治理中心牽頭,開通“人民調解熱線”,設立法律援助服務點,培育發展“穆斯林說和室”等群眾調解組織,推行網格助理員與人民調解員“一肩挑”,使一批小矛盾、小糾紛、小問題、小事情在基層解決。創新信訪聯調機製,落實領導幹部帶案下訪、對口接訪、定期約訪和包案化解信訪積案製度,在全區率先建立市級社會訴求分理中心,統籌安排相關部門進駐辦公,設立涉法涉訴信訪案件調解辦公室,建立律師值班製度,組織39名律師參與信訪事項調解,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效銜接,對信訪事項實行“一站式接待,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使全市90%以上的集體信訪問題得到妥善調處,複雜疑難信訪案件公開評議、公開聽證的做法在全國交流。
(五)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製
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做決策、搞改革、上項目的前置條件,將涉及征地拆遷、舊城改造、物業管理、企業改製、教育醫療、安全生產、環境汙染、公共服務價格等7個方麵18項內容列入必須評估範圍,健全完善評估程序,建立責任追究製度,有效防止因決策不當引發社會矛盾。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向矛盾糾紛多發易發領域拓展,做好突出治安問題、重大信訪問題、涉訴涉法案件、網絡惡意炒作等影響社會穩定的評估,及時分析、研判、預警,防止小事情釀成大事件。
(六)擴大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
圍繞建立市黨委、政府主導,群眾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充分發揮工青婦等“樞紐型”社會組織的作用,創新參與社會治理服務的途徑和載體,組織開展“和諧企業”創建活動,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堅持鼓勵發展與監管引導並重,出台扶持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政策,印發了《石嘴山市社會組織履行社會責任、參與社會管理服務指導意見》,確定了“我為社會做貢獻,我為創城當先鋒”等9個主題活動,全市300多個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爭創示範單位。堅持把誌願服務作為擴大公眾參與有效載體,在全市建立誌願服務基地40多個,發展青年誌願者服務小組1200多個,注冊誌願者14367名,在全市廣泛開展各具特色的誌願服務,以愛心奉獻引領崇德向善、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
(七)實行社會治理項目化推進
樹立社會治理“軟任務”用“硬抓手”來推進的理念,把抓經濟項目的運作方式引入到社會治理領域,兩年來在鄉鎮街道服務平台建設、社會化便民服務、社會治理信息化建設等領域,確定了70多個重點項目,建立項目督查考評機製,投入近百萬元以獎代補,推動重點項目建設,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年年有新變化。注重培樹典型、示範帶動,培育了健民社區“3456”綜治工作法、省悟村農村集中養老、寶豐鎮穆斯林“說和室”等一批社會治理典型示範,積極總結推廣一批社會治理工作的經驗、做法和典型,創新維護群眾權益機製被評定為“2012年中國幸福城市社會治理創新最佳典型實踐案例”。
三、突出管理服務並重,提高社會治理服務水平
社會治理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兩年來,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優先,寓管理與服務之中,推動傳統管控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變,使社會治理成為服務群眾、溫暖人心、凝聚民心的事業。
(一)全力辦好民生實事
民生是社會治理之基、和諧穩定之本。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治理服務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學有優教、勞有多得、病有良醫、老有善養、住有宜居的目標,紮實做好事關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免除貧困生、職業教育中專生和普通高中高三學生的全部學費,對全市中小學生乘公交車上學按月票價格的50%進行補貼;三年來,在全市建成創業園區和創業孵化基地37個,培養創業小老板4406個,創辦小企業2109個,新增個體工商戶2.7萬戶,新增就業崗位2.45萬個,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實現動態清零,創業型城市試點經驗在全國交流。全市基本實現城鄉醫療、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全覆蓋,解決6.9萬名農場工、家屬工、集體工和靈活就業人員以及關閉破產企業4176名曆史遺留的醫療保險問題,將全市1.8萬名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3.6萬礦區職工搬出大山,1.2萬戶棚戶區居民遷進新居,改造農村危房3000多戶。建立高齡老人津貼製度,解決3680多位80歲以上老人基本生活問題。居民幸福指數居全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