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銀川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研究(2 / 3)

(四)采取多措並舉,全麵創建“平安銀川”

一是大力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銀川市市委、政府下發了《銀川市實施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規定(試行)》等文件,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製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映和協調群眾在征地拆遷等方麵的利益訴求。二是全麵加強城市技防建設。2009年銀川市人大頒布了《銀川市公共安全監控報警係統管理條例》,為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市財政投入3億多元建成了城市綜合監控報警聯網係統,形成了以電子監控、治安卡點、110燈杆報警、城市巡防為主要形式的城防係統,提升銀川市綜合治安防控體係建設水平和治安防控能力。三是大力開展社會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的排查整治。建立社會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防控體係,堅持邊排查邊整治的原則,實現了“轄區發案明顯下降、治安秩序明顯好轉、群眾安全感明顯提高”的目標。四是創新警務機製開展網格化巡防。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係和安全預防控製體係,公安機關在市轄三區全麵實施網格化巡防工作機製,將市轄三區城市中心區域共劃分成14個網格化巡防區,24小時實施動態巡邏防控。五是強化群防群治力量。依法嚴密防範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指導全市27個鄉鎮均成立了10人以上的專職治安巡防隊,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穩定,有效地提高農村治安防範水平。六是全麵加強綜治基層基礎建設。明確了基層綜治組織的機構設置、職責任務、工作機製、經費保障及獎罰辦法,確保各項綜治工作措施在基層的落實。七是紮實推進全市見義勇為工作。2001年,銀川市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家人民群眾見義勇基金會,為見義勇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保障,逐步使全市見義勇為工作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得到了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的充分肯定。八是平安創建成效明顯。全市目前已有3個縣(市)區被自治區綜治委命名為“平安縣(市)區”,創建達標率為50%;被市、縣(市)區綜治委命名的平安鄉鎮(街道)50個,創建達標率為96.2%;平安村262個,創建達標率為97%;平安社區180個,創建達標率為97.3%;平安單位912個,平安校園293所,平安醫院38家,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三、銀川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盡管銀川市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方麵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嚐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實際運行中還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存有偏差。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時期,中央已經明顯意識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基層一些同誌偏頗地認為經濟抓上去,容易出政績,社會管得再好,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抱有重發展、輕治理的思想。二是基層基礎相對薄弱。在實際工作中,由於縣(市)區和鄉鎮(街道)受編製所限,人員缺乏,各項工作疲於應付,缺少專司社會治理這支隊伍和人員。鄉鎮(街道)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三是治安形勢不容樂觀。雖然銀川市社會治安形勢總體平穩,但刑事案件發案總量起伏不定。特別是盜竊、搶劫、搶奪等侵財類犯罪居高不下,這成為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直接因素。四是社會治理難度加大。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人民內部矛盾糾紛呈現出多元化特點,特別是征地拆遷、企業改製、勞資糾紛等帶來的新問題、新矛盾,引發大量群體性事件,給社會治理工作帶來極大壓力。另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微博的迅猛發展,一些敏感、熱點問題經過傳播和炒作,在社會上造成諸多負麵影響,治理難度加大等。

四、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對策建議

在今後的工作實踐中,銀川應始終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社會治理創新置於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大局中來定位;置於提升形象、增強實力、擴大影響的視野中來思考;置於堅持為民解憂、為民謀利、為民造福的要求中來運籌,不斷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更加有力地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城市形象整體提升。

(一)堅持科學統籌,精心謀劃頂層設計

銀川市市委、政府要始終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與總體規劃統籌實施,按照“著眼長遠、整體謀劃,立足當前、重點突破”的思路,強化頂層設計。一是高標準定位。結合銀川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力爭用3~5年的時間,把銀川建設成為全國社會治理示範城市的目標。二是全局性謀劃。在社會治理體係上,謀劃和構建法治化的製度體係、人本化的保障體係、社會化的服務體係、立體化的防控體係和網絡化的責任體係;在社會管理機製上,建立完善風險評估、訴求表達、心理幹預、矛盾調處、利益協調和應急管理六大機製。三是項目化運作。把社會治理創新的目標任務、工作要求和工作重點轉化為社會治理創新項目,通過具體項目的一個一個落實,實現社會治理的一步一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