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社會治理創新篇
馬成文 馬援
作者簡介 馬成文,銀川市政府研究室科長經濟師;馬援,青島科技大學學生。
《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麵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麵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銀川究竟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全市社會穩定,這不僅是擺在全市各級幹部麵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一項重大而急需解決的戰略任務。
一、充分認識銀川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重大意義
(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
社會治理是維係社會正常秩序、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營造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活動。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必須搞好社會治理,銀川目前既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治理領域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問題。如果社會問題預防不當、解決不好,就會影響甚至幹擾銀川科學發展的大局,所以要深刻認識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現實性、緊迫性和重要性,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跨越發展的重要保證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譜寫銀川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華章,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隻有社會治理得到切實加強和改善,社會才會和諧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也隻有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裏,全市人民才能凝心聚力,攜手共進,在新的曆史時期抓住機遇實現更大的發展。
(三)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和諧發展的重要抓手
和諧安定是銀川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條件和基本前提。也隻有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將維護社會秩序和激發社會活力有機結合起來,協調好各社會階層、群體、成員間的利益關係,規範社會行為、強化道德約束,才能既促使社會安定有序、規範運行、調控有力,激發群眾的創造活力,形成凝聚力,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銀川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銀川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銀川市認真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各項部署,抓住機遇,科學謀劃,精心組織,努力構建“堅持係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麵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深入化解社會矛盾,全力推進“平安銀川”建設,維護穩定,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麵強化社會治理創新工作責任製
銀川市市委、政府始終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銀川”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先後出台了相關文件,並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工作進行全麵部署,成立了以市委副書記為組長的推進三項重點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領導,確保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工作在全市順利推進。
(二)保障改善民生,全麵加強社會治理創新
一是大力改造老舊小區。2010年以來,市委、政府先後投資2億元,對100萬平方米的老舊住宅小區實施全麵改造。目前,全市老舊小區的綜合改造,達到三個全覆蓋,即老舊小區“低收費,廣覆蓋,有補貼”的物業管理全覆蓋,社區網格化管理全覆蓋,社區治安防控全覆蓋。二是開展委托鄉鎮(街道)實施綜合執法。銀川市市委、政府先後製定下發了《關於在全市擴大強化鄉鎮(街道)執法權試點工作的意見》和《銀川市市縣人民政府部門委托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執法機構行政部分行政執法權管理規定》,通過在西夏區試點推廣委托執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成立街道市民服務中心,在村(居)推行全程代辦。全市在22個街道辦事處增掛市民服務中心牌子,承接政府部門依法延伸到社區的公共事務管理、加強社會化服務,服務內容涵蓋了所有的市民服務項目;在全市的村(居)全麵推行為民辦事全程代辦機製,以村(社區)辦公點為依托,為群眾提供全程代辦、陪辦服務和提供相關谘詢服務。四是加強社會管理信息平台建設。2013年,投資3億元,建立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並整合黨政機關、政法(綜治)、信訪、公安、城管、司法、衛生、安監、民政、人社等社會治理主要職能部門信息資源,在全市範圍內建成具有社會治理、應急指揮、便民服務、數據共享等功能的統一集成平台。五是實施七項社會保障辦法。相繼出台《銀川市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辦法》《銀川市增加統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待遇實施辦法》《銀川市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津貼發放辦法》《銀川市重症精神病患者集中托養實施辦法》《銀川市統籌城鄉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基本生活津貼發放辦法》《銀川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子女高等教育階段助學辦法》《銀川市城鄉低保戶和部分優撫對象冬季采暖費補貼辦法》,從多方麵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服務管理並重,全麵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創新性地開展特定人群排摸工作。在全市開展特定人群排查摸底工作,並建立數據庫,做到對特定人群底數清、情況明,為全麵加強特定人群服務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二是組織誌願者隊伍,開展對社會閑散未成年人員的教育幫扶工作。以“青春護航”為抓手,積極開展特殊青少年群體教育幫扶工作,引導教育問題青少年轉變觀念,預防違法犯罪行為再次發生。三是建立刑釋解教人員過渡性安置幫教基地,形成就業幫扶機製。投資160餘萬元,建成了集教育、培訓、救助、臨時安置等功能於一體的社區矯正刑釋解教人員過渡性安置基地——“銀川·永寧陽光中途之家”,為無家可歸、無親可投、無生活來源的社區服刑人員、刑釋解教人員提供訴求表達、心理幹預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