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汪凱:《轉型中國:媒體、民意與公共政策》,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頁。
【24】李愛芹:《大眾傳媒與青少年成長——“青少年媒體接觸現狀”問卷調查報告》,《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25】參見Glenn G.Sparks.“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Reports of Fear Induced by the Mass Media”,Child Study Journal 16(1986):55-56.
【26】參見梅爾文·L·德弗勒等:《大眾傳播通論》,顏建軍等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27】參見周憲主編:《世紀之交的文化景觀》,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頁。
【28】轉引自邁克爾·埃默裏、埃德溫·埃默裏:《美國新聞史》,展江等譯,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68頁。
【29】張頌:《捍衛電視新聞的嚴肅性,拒絕娛樂化》,《南方電視學刊》,2000年第5期。
【30】新聞鏈接材料引自新文.湖南《星氣象》:《我們是情色天氣預報》,參見http://ent.sina.com.cn/v/2003-06-06/1143153703.html.
【31】Shivley Biagi,Media/Impact.Wadsworth Publishing,1998,p77.
【32】Denis Mcquail,Media policy.SAGE Publications,1998,p9.
【33】唐緒軍:《報業經濟與報業經營》,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頁。
【34】李良榮:《新聞改革十五年來的回顧與展望》,引自《李良榮自選集》,複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5】張立偉:《都市報經營策劃》,《當代傳播》,2001年第5期。
【36】參見《國內外新聞界動態》,《新聞業務研究》,1999年第5期。
【37】李良榮:《李良榮自選集》,複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2—73頁。
【38】同上,第74頁。
【39】參見《新聞出版報》,1999年10月21日。
【40】參見文有仁:《市場經濟與傳媒和黨報》,《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第3期。
【41】劉飆:《展望入世後的報業產業——由廣東報業的近期發展談起》,《新聞記者》,2001年第11期。
【42】劉飆:《展望入世後的報業產業——由廣東報業的近期發展談起》,《新聞記者》,2001年第11期。
【43】轉引自維護德·D.羅蘭德、米奇爾·德端憲:《公共廣播電視麵臨世界挑戰》,《國際新聞界》,1990年第4期。
【44】支庭榮:《西方媒介產業化曆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頁。
【45】所謂注意力經濟,是指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受的資訊壓力已經超過了人們注意力的負荷,引發了“注意力匱乏”的問題。而當資訊的供給超過需要(個人所能消化),注意力就會下降。因此,麵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來自網絡、電視、廣告、報紙、雜誌等),一個人的注意力就立刻變成了稀有而珍貴的資源。而注意力經濟就是研究如何支配一個人的注意力、如何防止注意力的渙散、如何吸引注意力、如何使注意力發揮最大效益等課題。就傳媒而言,他們現在的市場競爭的焦點也就是如何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以提高其收視率並進麵獲取更多的廣告與社會支持,其最終的目的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標,則先取經濟效益。
【46】韋爾伯·施拉姆:《大眾傳媒事業的責任》,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2轉引自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頁。
【47】維旺迪辭源於拉丁語modusvivendi,意為生活方式,CGE取其名有引導生活潮流的意思。
【48】也有學者的考證不一樣,如米歇爾·昆勒在《後現代主義:一個概念史的考察》(載《美國研究》1977年第1期)中的考證,以及其他一些學者(加G.霍夫曼、M.A.羅斯)的考證,認為“後現代文義”—詞最早是出現於934年出版的菲德裏柯·德·奧尼期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詩選》中,在該書中,“後現代主義”是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而在哲學的維度中,有人則將所有拒斥現代邏輯實證主義的後實證主義思想家都稱之為“後現代的”,這樣,後現代的先驅就追溯到了尼采和海德格爾。本書不介入後現代之源起這一問題的爭論中去,而隻討論後現代本身的文化意義。
【49】高宣揚:《後現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
【50】轉引自王嶽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頁。
【51】王嶽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頁。
【52】詹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頁。
【53】王嶽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頁。
【54】王嶽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頁。
【55】同上,第162頁。
【56】詹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219頁。
【57】金民卿:《大眾文化論——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分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頁。
【58】王嶽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頁。
【59】高宣揚指出,後現代性的這種不可界定性,一方麵意味著它不需要靠它之外的“他物”來為其下定義,另一方麵也意味著它是靠其“不可界定”本身來自我界定的。參見高宣揚:《後現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頁。
【60】參見高宣揚:《後現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頁。
【61】尼克·史蒂文森:《認識媒介文化》,王文斌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93頁。
【6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67頁。
【63】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68頁。
【64】同上,第一版序言,第22頁。
【65】同上,第82頁。
【66】在當前的研究中,“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是與“後現代社會”意義等同的概念。
【67】喬治·端澤爾:《後現代理論》,謝立中等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139頁。
【68】參見包亞明主編:《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頁。
【69】參見周憲主編:《世紀之交的文化景觀》,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頁。
【70】相關內容參見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電視與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7頁。
【71】陳春文:《棲居在思想的密林中》,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頁。
【72】參見楊念群:《“後現代”思潮在中國——兼論其與20世紀90年代各種思潮的複雜關係》,《開放時代》,2003年第3期。
【73】杜駿飛:《彌漫的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頁。
【74】蔡翔:《日常生活的詩情消解》,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頁。
【75】大衛·雷·格裏芬:《後現代精神》,王成兵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頁。
【76】參見鄭樂平:《超越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論新的社會理論空間之建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頁。
【77】參見趙汀陽:《長話短說》,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頁。
【78】齊格蒙·鮑曼:《後現代倫理學》,張成崗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
【79】轉引自齊格蒙·鮑曼:《後現代倫理學》,張成崗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
【80】大衛·雷·格裏芬:《後現代精神》,王成兵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頁。
【81】Cohen,Stanley,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London:MacGibbon and Kee 1987,p87.
【82】轉引自:戴維·巴特勒:《媒介社會學》,趙伯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35—38頁。
【83】David Bennett,“Hollywood's indeterminacy machine”,Arena,1993,p30.
【84】齊格蒙·鮑曼:《後現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譯,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5頁。
【85】特裏·伊格爾頓:《後現代主義幻象》,華明中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頁。
【86】特裏·伊格爾頓:《後現代主義幻象》,華明中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頁。
【87】大衛·雷·格裏芬:《後現代精神》,王成兵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頁。
【88】轉引自: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89】趙汀陽:《長話短說》,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