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以上各位大家對後現代傳媒的論述,我們可以把大眾傳媒的後現代特征歸納為兩個方麵:
其一,大眾傳媒的技術與使用特征所表現出來的“真實的非真實性”特點,從深層社會文化結構中消解了現代性與現代社會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從而使大眾傳播媒介內在地擁有典型的後現代性。如何理解傳媒所表現出來的“真實的非真實性”特點消解了現代性與現代社會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呢?現代性及其社會體係——現代理性、社會關係、人際交往、價值、信仰體係、科學、知識等的建立均是以“真實性”為基礎。在社會層麵,“交往的真實性”是它的基礎。而隨著傳媒技術的快速進步,尤其是以網絡媒體為標誌的後傳媒時代的興趣,形成了由傳媒符號——音像等構成的新的社會基礎,符號與影像成為社會的紐帶與中心,傳媒符號構築了人們新的生活空間,形成了新的社會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現代性。同時,網絡、影像等媒體生活改變了“人際交往的真實性”,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互動逐漸為符號與人的互動方式所替代,建立在真實性基礎上的所有的規範、約束、信仰也隨之被消解掉,社會的“真實性”逐漸為“真實的非真實性”所替代,社會成為真實的非真實性社會。
其二,後現代話語在大眾傳媒的普遍使用,通過傳媒向大眾傳播著“後現代”的種種含義,由此形成了一個後現代的傳媒語境。後現代傳媒構建的符號與虛擬世界成了大眾生活的主要空間,而後現代傳媒符號也成了人們生活的核心,大眾的話語與意識被有效地限製在傳媒符號中,大眾傳媒成功地隔離了大眾與社會實際。大眾的意識和話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傳媒的影響和控製:傳媒通過廣告、商品消費、娛樂節目等方式向大眾傳遞並提供思維的素材灌輸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傳媒話語則成為大眾進行思維和交流的主要符號,大眾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多來自於傳媒的符號。西方對各種傳媒的影響研究表明,大眾從話語、行為到價值觀念均受到大眾傳媒的極大影響,大眾傳媒對大眾的巨大影響已經不再是任何猜測與臆想,而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後現代傳媒話語和符號對大眾的包圍與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大眾與現代的接觸基礎,隔離了大眾與現代話語、意識之間的紐帶,從而達到了消解現代性的目的。
第二節 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後現代化及其倫理困境
1.當代中國傳媒後現代化證明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代中國已然滋長出了後現代社會的某些特點,但這些人在論及“後現代中國”卻難避尷尬。因為,在對後現代本身尚存諸多爭歧的情況下,“後現代中國”無疑是一個更為未來的話題。更多的人還是認為,由於“現代”這個詞的完備意義都尚未成為當代中國的經驗事實,故“後現代”其實距離中國還很遙遠,至少在目前,起源於西方語境的後現代主義根本就是一種與當代中國思想事實無關的處境。【71】而對於所謂的後現代論者及後現代流派,楊念群的批判則無疑是極為尖銳的,他甚至認為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標準意義上的“後現代”思潮。因為,我國學術界中所謂的後現代論者在其表述方法、思維邏輯、師承關係以及對文化傳統的態度等方麵等,都表現得猶疑不定,難以定位,以至於大多數自我標示或被劃歸“後現代”之列的論者,其實最終均無法把真正“後現代”的原則貫徹到底,由此亦無法證明自己是個標準的“後現代主義者”。他由此也始終懷疑中國是否真存在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所謂“後現代”思想派別。【72】
盡管後現代是否是一個與當代中國思想事實相關的文化概念也尚處於爭論之中,但於當代中國傳媒,許多學者卻認為,當代中國傳媒在各個層麵都凸顯出西方後現代性理論的諸多特點。恰如杜駿飛所說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的傳播時代在模式建構和總體理念上,似乎無意中融合了後現代主義的動態哲學”。【73】
中國當代大眾傳媒的後現代化在兩個方麵得到了較為的體現:一是大眾文化中存在著普遍的後現代現象。在當代中國大眾文化中,具有後現代文化精神的“幻覺文化”確實不少,扣人心弦的廣告、豪華的度假旅遊、溫情誘人的服裝表演、五光十色的卡拉OK歌廳、富麗堂皇的歌舞晚會以及各種各樣的大眾性波普藝術等。由此,當今中國大眾文化中也彌漫著一些後現代文化現象,存在著一種令人憂慮的後現代精神。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隻要活著就怎樣都行,成了一種旗號,神聖精神、理想追求被肆無忌憚地嘲諷、調侃,終極價值關懷及其相應的倫理體係日益被解構乃至淪喪。正如評論家蔡翔在《日常生活的詩情消解》中指出的那樣:“好好過日子,開始被編織成一麵光榮的旗幟在文學的上空飄揚,??深刻也好,淺薄也好,獨異也好,從眾也好,高雅也好,庸俗也好??統統被灌進‘怎樣都行'的攪拌機,然後製造出今天的人文景觀;我們隻有現在,不在這裏跳舞。”【74】一些大眾文化作品中沒有意義也沒有法則,沒有過去的傳統也沒有理想的訴求,在娛樂、搞笑、消遣、狂歡中,聖徒和流氓具有同樣的地位和價值,無賴和痞子成為文化的明星,曆史、理性、深度日趨消逝,物質的欲求、享樂的張揚、消費的升騰、金錢的霸權成為大眾文化作品和活動的核心指向。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大眾文化的這種後現代的特點都是通過大眾傳媒體現出來的,一方麵固然是因為大眾傳媒是大眾文化的主要甚至全部的載體,另一個方麵的原因則在於大眾傳媒本身也創造大眾文化。
中國當代大眾傳媒的後現代化的另一個體現則是其文化立場,一如前文已經提及的,一般認為,在理論上,與現代性建構性的整體主義、本質主義、理性等特征相比,後現代性則呈現出一種解構性的強調差異、多元化、複雜化的特點。如果從道德的角度來審視當代中國傳媒,其姿態或立場無疑是更多傾向於後現代性的而不是現代性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現代一詞是和試圖建立一套客觀標準的努力相聯係著,而後現代鑒賞力則無論在審美情趣上,還是在價值評判上,均表現出一種對規範約束的強烈反動。在這些領域中,後現代主義否認語言、心靈或精神具有通過客觀標準來構建任何東西的能力。【75】很顯然,後現代對客觀標準的反動內在地包含對道德標準的反動,它拒絕依據道德標準尤其是傳統的道德標準進行價值評判,而把價值評判的權威交給了隨心所欲的、蔑視一切理性約束的欲望個體。看看近年來媒體所宣揚的理念,就可了解到它們的立場了。
其二,後現代主義拒斥一體化、總體化和普遍性方案,包括一體化、總體化和普遍性的道德方案,它所強調的是差異、多樣性和複雜性。【76】與現代性的基礎主義、整體主義相比,後現代所張揚的消解、解構無疑更富有激情。正是在這個強調差異、多樣性和複雜性,拒絕普遍性道德方案的世界中,激情演繹著道德。當代傳媒也一直在不遺餘力地為反道德的激情唱著道德的謳歌。電視、新聞報道、廣告等所有的媒體都期待著一個由他們親手導演的“激情融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