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根的後現代性——當代中國傳媒後現代化及其倫理困境
“後現代”無疑是當下最為時髦的哲學話語了,後現代、後現代主義、後現代性等相關的討論與譯介也是當下最受關注的學術現象。雖然人們對當代中國是否有自己的後現代思潮及中國社會是否已經有了某些現代化的特點上尚存有爭疑,但在認為當代中國傳媒已然呈現出某些後現代化特征上卻持一致認同的態度。
第一節 媒介與後現代性
1.關於後現代性
“後現代”一詞最早是由英國畫家查普曼在1870年舉行其個人畫展時提出來的,他當時提“後現代油畫”的口號,以表示超越當時的“前衛”畫派——法國的印象派——的一種批判和創造精神;1934年西班牙詩人菲德裏柯·德·奧尼期在《美洲西班牙語係西班牙詩人文集》一書也使用了“後現代”一詞。在這裏,他明確地用這一概念來表示從1905年到1914所出現的歐洲文化。而哈桑把詩人及其後來一段時間的“後現代主義”理解為“隱含的現代主義的一個小小的反動。”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人們大多把後現代主義理解為一種文學藝術的先鋒姿態;20世紀60年代以後,後現代主義開始向全世界蔓延,並開始走出狹窄的文學牆圍,成為一種廣泛的文化思潮,詹姆遜把這個時期的後現代主義解讀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這種解讀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同;l979年,法國哲學家利奧塔在《後現代狀態》一書中,把後現代主義與知識批判和反基礎主義認同起來,這標誌著後現代主義正式進入到了哲學論壇的前台。80年代以來由福柯、哈貝馬斯、利奧塔等哲學巨匠發起的有關“什麼是啟蒙?”以及“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大討論,則將後現代主義的其他理論方麵也拓展了出來。【48】高宣揚指出,正是從1979到1989的10年間,後現代主義以其創造性和批判性相結合的精神,不僅在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中迅速傳布,而且也滲透到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影響到本文日常生活方式及其品味風格。【49】
關於“後現代”之“後”,人們大多作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把“後”作曆史範疇的“時代化”解讀,認為後現代主義是一個曆時態意義的分期概念;有學者在討論中,就把“後現代主義”解讀為“現代主義之後”的文化階段,認為它是西方工業社會之後的“後工業社會”的文化形態,並把後現代主義看成是現代主義發展的結果。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精神,是現代主義發展到極端的文化狀況;利奧塔在《後現代狀況:知識的報告》中也認為,後現代是現代主義發展曆史上的一個階段;詹姆遜依據基本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的相關性認為,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市場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晚期資本主義三個基本階段,相對於這三個曆史階段,資本主義文化經曆了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這三個階段。
然而,作為文化分期的意義並不是後現代主義的主要內涵,事實上,真正的後現代主義者本身是拒斥這種傳統的曆史時期劃分法的。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理解,後現代主義實乃指涉當代西方的基本文化精神中的文化主導因素。理論家們在界定後現代主義時,並不簡單地論述某一種文化形式或描述當代西方文化狀況,而是從深層次發掘當代西方文化總體狀況、基本特征。哈桑認為後現代主義代表著當代西方文化中相互聯係的文化傾向、價值觀或文化態度,其中“不確定性”和“內在性”是其核心;詹姆遜也明確指出,後現代主義是作為文化主因而存在的,它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它和各種“終結”的感覺、和某種徹底斷裂的假設相關。利奧塔在界定後現代主義時,從當代西方文化、知識的總體狀況著眼,認為知識合法性危機是後現代的總體特征,文化發展上的相對主義、懷疑論、去中心是後現代的根本,他說:“我將後現代定義為針對元敘事的懷疑態度。”【50】總之,後現代主義理論大師在界定後現代主義時,主要從當代西方文化的主導精神角度論述,把它理解為一種文化狀態、文化模式、文化主導因素。在哲學的維度上,後現代哲學家們也同樣不在曆史範疇的“時代化”意義上來解讀“後現代”,在他們看來,與其說“後現代”是一個時代,倒不如說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價值立場或態度——一種不同於現代的思維方式與價值立場,以及一種反現代的態度。人們一般認為,作為當代西方文化精神的概括,後現代主義具體表現為當代西方文化的非中心性、平麵性、無深度性、複製性、大眾性等文化特征上。
非中心性是後現代理論家談到後現代主義時講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它意指後現代文化打破了西方傳統文化的中心價值觀和理想模式,呈現出中心消散、反權威、沒有絕對支點、零亂性的狀況。貝爾從當代西方文化形式的角度指出,缺乏中心的文化多元性和相對主義是後現代文化的基本狀況,各種主義或文化思潮不斷產生,但又迅速成為明日黃花為新的主義或思潮所代替,後現代主義文化追求完全的放縱、自由、寬容,從而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哈貝馬斯認為,啟蒙運動以來,西方文化一直是對主體性的弘揚、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對整體性的完善,把理性視為哲學、文化的核心,以求為真理提供根本標準和最終根據,但是作為反現代性的後現代文化打破了這種傳統,明顯地顯示出主體性喪失、同一性解體、整體性消解、中心消散等。正因為如此,長期堅持啟蒙精神和合理性理想的哈貝馬斯對後現代文化狀況持以堅決反對的態度。利奧塔直接指出,後現代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它旨在追求一種消解同一性的真正寬容、多元、自私都行的文化價值觀和態度,這種文化的意義就是解元話語、解元敘事、不滿權威和現狀、不斷地進行否定和懷疑。墨菲認為,後現代主義的主旨就是拒絕真理和秩序的絕對支點,拒絕絕對中心,“從根本上說,後現代主義是反二元論的,簡言之,不再假定有一個絕對支點可以用來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51】
平麵性和無深度性作為後現代主義文化精神的另一根本體現,受到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的廣泛重視。它意味著後現代主義文化取消了內在和外在、本質和現象的區分,其文化文本是不需要解釋的,它的意義就是它表麵所顯示的東西。後現代文化消解了以往文化的曆史意識和時間連續性概念,隻抓住當下狀況,切斷了傳統和現代的曆史關聯,在“後現代主義中,關於過去的這種深度感消失了,我們隻存在於現時,沒有曆史”【52】。主體性意識的喪失增加了後現代主義文化的平麵性,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解構主義的流行,使得作為文化主體的人失去了在文化中的地位,正如哈桑所指出的:“後現代主義消除了傳統的自我,鼓動自我抹殺。”【53】而著名畫家沃霍爾的一句名言就是:“我想成為機器,我不要成為一個人,我想像機器一樣作畫。”距離感消失是後現代主義文化平麵性的又一主要特征,詹姆遜指出:“後現代主義的全部特征就是距離感的消失。”【54】後現代藝術和生活的距離完全消失,從而藝術成了生活本身。他還指出,距離感的消失導致了深度的消失,即“無深度感”,後現代主義的文化使時間的曆史感被擠壓到平麵中,現實轉化為影像,時間割裂為一連串永恒的當下。
此外,後現代主義文化的特征還包括商品性、複製性、大眾性等文化特征上所謂文化的商品性就是指後現代文化已經成為市場的商品,完全商品化了,如詹姆遜所指出的:“商品化進入文化,意味著藝術作品正在成為商品,甚至理論也成了商品,??商品化的邏輯已經成為人們的思維。”【55】所謂文化的複製性就是指後現代文化的原作已經顯得不重要了,文化作品在極大的程度上是複製的結果,甚至沒有原作也可以創造出大批量的複製品即類像來,“後現代主義最基本的主題就是複製”,“形象、照片、攝影的複製、機械性複製以及商品的複製和大規模生產,所有這一切都是類像。”【56】西方理論家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類像文化、幻覺文化的概念。所謂文化的大眾性是指文化藝術已經不再僅僅是文化精英的事情,文化不僅進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而且大眾也開始參與文化的生活消費。詹姆遜認為,後現代時期的文化空前擴展,使得文化已經完全大眾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純文學和俗文學、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消失,文化成為一種大眾消費品。貝爾也認為,後現代主義文化隻追求衝動和樂趣,完全是大眾性的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的文化,它追求的是大眾化,目標是給人愉悅。但他並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後現代信息膨脹,使人的心理產生暈眩感,傳統的文字信息逐漸被直觀而真實的視覺畫麵所取代,這導致了一係列文化上的問題。
西方大眾文化比較集中地反映和貫穿著後現代文化精神,大眾文化是在工業化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反映社會大眾日常生活、適應社會大眾文化品位並在社會大眾中廣泛流行,同精英文化、主導文化不同,具有通俗性、大眾性、商業性特征的文化類型。【57】在當前的後現代理論研究中,許多後現代理論家都把文化大眾化看成是後現代文化精神的展開,認為大眾文化是後現代文化精神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大眾文化和後現代文化就是一個東西。在詹姆遜看來,後現代時期文化已經完全大眾化了,“高級文化和所謂大眾或商業文化間的舊的界線被取消了”,後現代時期的文化就是大眾文化,是“諸如電視連續劇和讀者文摘文化,廣告和汽車旅店,夜間節目和二流好萊塢電影以及各種所謂的準文學??等”。【58】貝爾認為,隨著現代主義發展到後現代主義,自我、經驗、主觀主義等成為社會文化的核心,從而後現代主義文化成為一種大眾性的快樂文化。哈桑認為大眾文化“屬於後現代世界的層麵”,後現代主義對大眾文化更少排斥,並容忍、包含了大量的大眾文化內容,二者在本質是同一的。大眾文化實際上已經不再像20世紀上半葉那樣受鄙視,這本身就可視為後現代主義趨勢的一個跡象。從根本的意義上來看,許多後現代主義理論家主張後現代主義的首要特征已經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氛圍之中,不僅以藝術形式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觀,而且還深刻地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處事方式。
2.媒介與後現代性
在後現代性的研究中,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至今尚不明朗,如在界定“後現代性”時,人們發現,後現代主義的非同構性、不確定性、與現代主義及傳統文化的交錯性和對立性及其研究思想隊伍的複雜性,使得“後現代性”本身成為不可界定的事物;【59】又如,作為一個曆史範疇,後現代主義者也試圖宣告一個新的曆史時代的到來,但對於這個新的曆史時代的時間上下限及其曆史含義卻又無法確定;作為一個社會範疇,後現代社會有哪些特質以及是否已然存在一個“現世的”後現代社會也同樣是無法從任何後現代理論中得到確證;同樣,對後現代性與現代性之間糾纏得複雜之極的關係,人們也至今沒有厘清。可以說,人們對後現代性的認識隻有兩個方麵是較為明確的:第一,後現代性是與那種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心態、社會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相應的思維方式與價值立場或態度;第二,大眾傳媒在後現代理論中扮演著一個異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大眾傳媒是隨技術高度進步的一個表征,也是推動現代向後現代轉向的一種重要動力因素。許多後現代主義理論家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即後現代理論研究中所勾畫出的後現代性的諸多特點,在處於現代與後現代連續性之間的大眾傳媒中體現得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