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項基本上是所有受災者所期待的一點。在住慣了的地方有著固有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而作為居民,有這樣的要求不足為奇。
第二項是製訂複興方案中最困難的一個問題。這也是阪神·淡路大地震的城市計劃難以進行的最大理由。在密集市區的陸前高田市的複興計劃中,建在海嘯高度的混凝土橋墩上的人工地盤,按舊市區的私有土地的垂直投影進行分配,如果采用這樣的方式的話,土地的買賣基本上就沒有了。
第三項是確保即使再發生和這次一樣的海嘯的話也能不浸水的高度。
第四項比以往更重視對漁業和農業的振興與鼓勵。希望能通過這個做法阻止人口過少、老齡化等情況的發展。
第五項當暴雨集中的時期,洪水泛濫並襲擊密集市區,為了可以從這樣的危險狀況中逃出,並且把降水儲存在淡水湖中以便利用而提出的方案。將來因為溫室效應而導致缺水的風險會繼續升高,所以此方案還能應付這種情況。
第六項漁業和農業的從業人員因為沒了收入來源,對此可以采取以城市計劃公共事業的參與形式來聘用他們作為其收入來源。
第七項是關於為了能讓地震的廢墟也可以在複興工作中體現價值,將它們分類活用的提案。
圖2到圖8是以這些為複興受災區的假想圖做出的插畫。首先,作為像石卷市、女川町、南三陸町、陸前高田市、氣仙沼市、宮古市那樣沒有港口防災堤壩,大範圍的密集市區全毀的地區。圖2是市區的側麵圖,圖3是俯視圖。混凝土製的人工地盤具有耐久性,且價格是最便宜的。受災者的土地所有權在新建的人工地盤上基本可以保證和災前同等麵積。漁港變成可以俯視的形式,通過可以看海的樓梯和斜坡來連接漁港和市區。儲存在淡水湖中的水用於水道水和漁業用水,預算在一公頃65億日元。
圖4和圖5是以被山環繞、家庭數目大概在50~100左右的村落為預想的高地轉移。原來居住地方的土地私有權在高地可以進行等價交換。在新的居住地,通過水平的回繞道路可以連接周邊的村落。原來的居住地可以作為漁業用地來使用,在中央造一個坡度較小的丘陵,當海嘯來襲時,可以兼當避難所使用。基礎的部分可以使用地震的廢墟。學校和自治體的政府樓建在新的居住地上。預算在100家21億日元左右。
圖6和圖7是在靠海一側有防風林和沙灘並有大片平坦的市區和農田的地區。這裏可以利用地震的廢墟在靠海一側建造沙丘,沙丘的大小根據廢墟量來決定就可以了。圖7是這些的俯視圖。住宅可以建在這些沙丘上,也可以在原來的居住地上重建。前者應該可以以土地的等價交換、不觸及金錢交易為原則進行。作為超級海濱堤壩,預算在100米1億日元左右。
之後應該以這個做模板,和以受災者為中心的相關者進行探討,做出理想的方案。
七、作為文明論的大震災和防災、減災
我們必須抱著“災害也在瞄準著日本的記錄”的想法來考慮問題。比如說,隨著溫室效應而發生的台風的巨大化和暴雨的頻發、激化,這些引起了氣象災害,其最高值最近已經被刷新。但在這裏必須注意的是,比起像這次地震這樣“預想外”的地震發生時我們要怎麼做。我們有一件不得不做的事,那就是對這些“預想外”的災害的防災、減災對策,現在我們做的還很不足。現實情況更加嚴重,比如說,很多府縣級的自治體長時間以來,都一直刻意低估洪水等災害的發生幾率。當初,雖然是以百年一次的大降雨為預想情況的,但處於行政方麵的考慮把安全率降低,縮小成30年一次的洪水規模的設定(一般都是以降低成本為理由)。建在澱川下遊的橋梁高度不夠就是因為這個。本來是為了達到即使出現200年一次的大雨也不會引發洪水泛濫,但有些鐵道橋和道路橋建得過低,事實上70年一遇的大雨的程度,澱川就已經漲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