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從東日本大震災中學到了什麼(2)(3 / 3)

不隻這樣,還有像這次地震一樣的“預想外”的災害發生。筆者把描繪1802年享和洪水的《攝河水損各村改正圖》複原後發現,實際上澱川的洪水是400年一遇的程度。即使發生在現在,也將是一場從未有過的洪災。自從東日本大震災發生以來,政府、自治體相關者都亂作一團,暴露了以成本為基礎提出的河川流域的安全性的問題。我們不可以帶著“像這樣的巨大洪災不可能發生”的想法,來作出一些以中小洪水為防災對象的政策決定。

那麼,麵對這種巨大災害,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這就需要安排所謂的“最壞的腳本”了。很多以中小災害為對象的防災、減災對策中,哪一個最有效我們並不清楚。所以,自然而然就從成本比較低或者實施起來比較簡單的方案開始下手,這就是失敗的根源所在。通過“最壞的腳本”的話,我們可以推測受災情況,從各種對策中找出能把受災情況降到最低的較簡單的方案。

而且在巨大災害來臨時,必須避免防災、減災設施被破壞而完全失去機能的情況發生。在這次的大震災中出現了大船渡、釜石的應對海嘯的港口防災堤壩受災的情況。但是地基的液化導致的下沉等受災程度有限,所以不會失去減災效果。如果失去減災效果的話,那這兩個城市早就已經毀滅了。從這件事我們知道,為了使防災設施在災害來臨時不被破壞,日常的適度維修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就算190千米的海岸護堤受損,還是可以用來應對浪潮,必須在台風季到來前修複好。

像這樣的防災、減災方案和對策,是我們從近代文明中獲得的財富。但是,要如何在我們的社會中活用,就是我們對於安全、安心的思考,也是所謂的文化的問題了。正是因為這個文明和文化沒有和諧統一,導致了東日本大地震悲劇的發生。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也是作為近代文明象征的東京一時衰退的原因。

八、後  記

本文以東日本大震災後一個月內感受到的事情為中心作了概括。雖然不得不承認這些分析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可以確定的是阪神·淡路大地震發生後的16年間,我們的經驗對於這次大地震的減災、複舊複興等還是很有用的。我們必須把我們社會的未來展示給受災者們看,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們也許要經曆更多的痛苦和艱辛。(張媛/譯)

使用滅火器,即便是大型滅火器,能夠撲滅的火災也隻限於房屋一層的一間房間內的火災,且還需在火勢達到閃燃(flash over)狀態之前。在此規模之上的火災,或是二樓以上的火災,都需要D級可移動式消防水泵及其以上級別的裝備才能有效應對。因此,若需要自主防災組織真正能夠彌補公立消防力量的不足(尤其是火災初期的滅火),還是有必要使其配備可移動式消防水泵等具有機動能力的大型消防設備,且需要訓練一批能夠保養及熟練使用這些設備的自主消防隊員,並還要建立起一套一旦事發能夠快速反應的實踐體係。而實現這些目標都離不開具體的政府支援以及居民自身的不懈努力。(蔣傑翔/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