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一代師表垂範隴原 桃李芬芳遍布天下(2 / 3)

江隆基對學生學風的要求可歸納為三個方麵:一是他提出了學生的學習要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要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學生在學習上絕不能要求不高,“混個及格”,而“應當力爭上遊”。同時也不能有盲目的優越感。二是要培養優良的學習風氣,提倡刻苦鑽研、堅韌不拔的意誌,養成好讀書而且好求甚解的學習習慣,要善於獨立思考,發揚獨創精神,要有謙虛、謹慎和老老實實的態度,要善於支配自己的時間,珍惜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三是要遵循學習規律,改進學習方法。江隆基說,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一定要注意探索所學專業、所學課程的特點和規律,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學習的效果就會倍增。在江隆基的倡導下,經過全校師生的積極努力,蘭州大學一年邁上一個台階,勤奮、求實、進取的精神蔚然成風。

江隆基對幹部工作作風的要求也可歸納為三個方麵:一是要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他認為,各級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者,在高等學校這個高知識的層次中,幹部的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尤為重要。為此,他專門組織了全校中層以上幹部理論學習組,每學年的寒暑假還組織各類幹部輪訓學習。二是要努力學習業務,由外行變內行。江隆基認為,黨政幹部不能長期當外行,要努力學習業務,由外行變為內行。每個幹部,無論擔任何種工作,都有一個熟悉本行業務的問題。不懂教育,不懂業務,強行領導是不行的。三是要忠於職守,廉潔奉公。具體要求幹部既要有責任感,又要有民主精神,對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要敢於負責,不能推上諉下。同時,廣大幹部要嚴以律己,清正廉潔,具有全心全意服務的精神,不能奢侈,不得浪費,堅決厲行勤儉節約的原則。在幹部作風中,江隆基提出應當特別嚴格要求黨員幹部,認為共產黨員是先進分子,應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影響和團結群眾,做人民忠實的勤務員,不能“以有黨籍而自居特殊”,“任何黨組織和黨員個人都不能濫用黨的權力和威信”。江隆基在製訂每學年的工作方針和計劃中,都十分強調幹部作風問題,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為了著重解決好各個部門工作作風中的突出問題,他還專門召集會議討論研究,向全校行政幹部和黨員作報告談作風問題。在江隆基的倡導下,幹部的素質和作風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和改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認真負責,團結奮進,全校上下形成了一種和諧的、生機勃勃的良好氣氛,也形成了勤奮、求實和進取的工作作風。

對於校風的整體要求,江隆基有一個十分突出的基本要求:“愛護我們的一草一木。”就學校而言,就是“愛我們的學校,愛我們的專業,愛我們的學習,愛我們學校的一草一木”。這種以愛為基點的共性要求,實際上恰當地概括了校風建設中最本質的東西。

江隆基一生主要從事高等學校的領導工作,積累了大量豐富的寶貴經驗,涉及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麵,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如同延安時期的一些教育家一樣,江隆基雖未形成係統的教育理論專著,但散見於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年代發表在各種報刊上的論文,以及未能發表的講話、報告、總結、發言等文章,構築起他的教育思想賴以支撐的理論基礎。其中,《論高等學校工作的經驗》、《談談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關於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措施和經驗》等文章,是反映江隆基教育思想的重要標誌。江隆基實事求是、銳意改革的教育實踐及其思想特色與時代精神相吻合,同他的教育思想相輔相成,並在很大程度上點化了他的教育思想,從而放射出更加燦爛耀眼的光芒。

江隆基是一位全身心執著工作的人,他始終將對工作負責放在第一位,十分重視總結經驗,學習先進思想,堅持開拓前進,堅持辯證唯物的世界觀,處處洋溢著“以國為重,以民為上”的高尚品德。在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中,他以“存心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信念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留學期間,他始終堅持革命工作,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江隆基一生以塑造完美的人為教育理念,他也是首先以這種理念塑造自己的。在他從事教育工作的數十年中,從邊區的教育到高等學校的管理,他都是把塑造具有完美人格和培養全麵發展的人作為自己的教育理想,雖然他在蘭州大學隻工作了7年多時間,卻成為蘭大人中最受崇敬的人,這並不是他具有老革命、老幹部的地位,而是由於他卓越的工作能力和品格高尚、胸懷坦蕩、不謀私利和嚴於律己的作風,給人們樹立起光輝的典範。“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作為一位德高望重、忠心耿耿的教育家,江隆基為了捍衛黨的原則,義正辭嚴,毫無畏懼,竭盡全力保護了不少知識分子,卻唯獨不善於保護自己。1966年,江隆基遭受迫害而含冤去世。

李之欽(1907—1996),陝西延長縣人,早年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入北京輔仁大學學習,後來長期在革命根據地從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擔任西北局教育管理工作。1958年10月,李之欽來蘭州,任甘肅師範大學校長,後又兼任黨委書記。在任期間,主持了學校的各項改革,貫徹“八字方針”以及給“右派”摘帽等糾“左”工作;從1963年起,遵照中共甘肅省委指示和部署,派出文科師生和幹部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努力貫徹高教六十條,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強調搞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經過數年的努力,使西北師院教學秩序走上正常軌道,學校工作納入正常軌道。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李之欽受到衝擊,後來調往甘肅工業大學任職。1983年當選為甘肅省政協副主席,1984年任西北師範學院名譽院長,1995年離休。主要著作有《李之欽論教育》、《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和《簡明認識論》等。

李之欽的教育思想同他所從事的具體工作有密切聯係,在長達30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社會教育、學校政治思想教育和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等方麵的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關於社會教育方麵。在革命根據地時期,教育範圍主要是邊遠貧窮的農村,教育對象是深受幾千年階級壓迫的貧苦農民,因而掃盲教育、普及教育、農村教育、社會教育等概念,其本質屬性是一致的,都是農民教育。教育的目的、手段是為提高農民的階級覺悟服務的,教育的政治功能居於首要位置。作為陝甘寧蘇維埃政府和陝甘寧邊區政府的教育行政領導成員,李之欽諳熟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性質,他認為要順利進行普及教育事業,必須要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農村教育要直接為農村人民服務,為此提出辦學形式多樣化、學製可長可短、靈活多樣的教學原則、方法,以及密切聯係實際、加強思想教育、重視教師作用、提高師資水平以及加強領導等普及農村教育的意見。從這些意見出發,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提出老百姓喜歡什麼樣的學校就辦什麼學校的時代課題。

“因時因地製宜”辦學是李之欽社會教育思想的重心。他強調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認為因地製宜原則既是教育方法論,也是教育本體論。執行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和政策,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完成任務。與因地製宜原則相抵牾的是經驗主義,為了進一步明確對這一原則的認識,李之欽於1950年發表《對於過去教育上經驗主義的批判》,列舉教育上經驗主義的盲目性、狹隘性、教條性和事務主義的種種表現,追究其產生的原因,闡發了克服的辦法。為使教育事業得到順利發展,立足於全國勝利的新形勢,進而清算教育上的經驗主義,其用心顯而易見,其意義也就更加重大。

關於加強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體現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政策問題。20世紀50年代,李之欽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局及中共中央西北地區工作部和宣傳部教育處任職期間,主管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經常開展調查研究,深入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使政治思想教育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黨對高等學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全麵領導是李之欽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內容之一。在《關於西北地區高等學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情況、問題和今後意見的報告》一文中,他在充分肯定絕大多數教師和學生思想進步的前提下,提出加強新老教師團結、開展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圍繞教學工作進行政治思想工作和健全馬列主義教研組等方麵工作的意見,強調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加強教職員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教職員和政治課教師的政治理論水平等問題,對加強西北區高等學校的政治思想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其中,圍繞教學工作進行政治思想工作、政治輔導處不能包攬代替學校行政職權和政治輔導處可逐步向校長辦公室過渡等論點,是富有時代特色的思想亮點。

關於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即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麵,李之欽總的指導思想是明確的,方法也是適宜的。如西北各高校開展思想批判運動,組織教師參加各種社會改革活動和各項建設活動,在當時是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舉措。他從知識分子“是完全可以改造的,而且一定會進步”的願望出發,提出高等學校教師政治思想教育的具體要求:“從愛護的立場出發,反複講清政策,講清思想改造的具體方針”,“采取和顏悅色與真誠相見的態度,根據不同對象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通過自我教育”,“收到思想改造的最大成效”,“今後應將短期的突擊性的集中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學習的方式,逐漸轉變為經常的以在職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多注意正麵的政治理論教育”,“通過正麵教育解決思想方法、思想意識和政治認識問題”;“參加各種實際運動是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有力方法之一”,“特別要給學校教師們更多的機會”。這些意見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教育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

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在《革命青年建立革命人生觀的問題》一文裏,集中表達了李之欽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他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為了祖國,這就是革命的正確的人生觀”。強調青年學生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幻想和理智、自由與紀律、個性與共性的關係,他還勉勵知識青年通過加強理論學習,重視實際鍛煉、批評和自我批評等思想修養,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有用人才。

關於高等師範教育思想。李之欽認為,黨的領導是辦好高等師範學校及其他學校的根本保證。它包括組織領導、政治領導、思想領導、業務領導等方麵。20世紀50年代,學校實行校長負責製,也不同程度的強調校務委員會集體領導下的責任製。李之欽重點強調“校長負責製要和集體領導相結合”,“集體性之所以有力量,就在於它依靠的不僅是某主要領導人的個人經驗和能力,而主要是領導核心的集體經驗和能力”。因此,他要求建立高師校級領導核心,發揮領導核心的作用,必須要作為原則來遵守。黨在高等學校的政治領導主要體現在貫徹中央和西北局有關領導部門的方針政策,參加社會政治活動,組織師生的政治理論學習,確保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上。李之欽認為,在西北地區黨對學校的領導經達四年的改造和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一般地講,政治思想領導不夠,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因此他除了強調集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外,突出強調學校本身的團結,重點是青老教師之間的團結。要求政治領導要與業務領導相結合,政治工作要結合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科學研究活動來實現。

高等師範學校的師資質量是決定本地區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李之欽辦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高等師範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它在教育鏈上充當“母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1953年,他撰文批評某些領導者不重視師範教育和對於師範教育宣傳不夠的偏頗,並從國家對人才需求和人民對文化科學技術需要兩方麵,提出加強高等師範教育的領導的主張。1959年和1960年,他又撰文宣傳師範教育,勉勵應屆高中畢業生報考師範學校。1963年,李之欽領導製訂《甘肅師範大學十年師資培養提高初步規劃》,並撰寫《培養提高師資的幾點意見》。文章在對各級教師從政治思想和業務兩方麵提出具體要求和檢查考核辦法的同時,提出正確解決紅與專,教學、科研和進修,理論和實際,青年教師和老年教師的關係,分析學風和治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指出今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