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一代師表垂範隴原 桃李芬芳遍布天下(1 / 3)

新中國建立後,在蘭州教育發展曆史上,一批教育家和大量教育工作者在艱難波折的環境中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為蘭州各項教育事業的發展傾注了畢生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裏,僅就其中的著名教育家江隆基、李之欽、辛安亭等人的事跡及教育思想略作介紹。

江隆基(1905—1966),陝西西鄉人,出生於農民家庭。早年受“五四”新思潮的影響,在西安參加愛國學生運動,考入北京大學後,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931年,先後留學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德國柏林大學。1936年在抗戰救國熱潮中回國從事教育事業,在陝北公學、延安大學、華北聯合大學、陝甘寧邊區教育廳等部門擔任教育行政領導職務。新中國成立後,江隆基先後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長、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為社會主義教育在西北地區的建立和北京大學的教育發展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1959年1月,江隆基在經曆了北京大學的風風雨雨之後,奉調來到甘肅,任蘭州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這一時期,是“左”的偏差越來越嚴重的時期。江隆基在蘭州大學工作期間,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以教學為中心,注重開展教學、科研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方麵,甚至對各科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的製定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為蘭州大學進入全國高等學校的先進行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蘭州大學自新中國成立後,在西北教育部和國家高等教育部的直接領導下,經院係調整和教學改革,學校的麵貌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1953年蘭州大學被確定為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後,加強了師資力量,增加了教學、科學研究設備和校舍建築的投入,學校規模逐步擴大,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是,由於“左”傾錯誤的幹擾,1957年下半年開始,蘭州大學遭到人為的嚴重破壞,正常課堂教學幾乎完全被生產勞動所代替,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實際處於停滯狀態,打亂了教學秩序,攪亂了人們的思想,大大挫傷了廣大師生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江隆基正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承擔蘭州大學領導重任的。他到任後,立即深入實際,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根據條件從整頓教學秩序入手,開始了全麵的整頓工作。

江隆基指出,學校教育培養人才,是通過學校教育中的教學活動實現的,教學活動是學校的基本活動,“學校教育必須以教學為中心”,至於說“政治掛帥”,是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而言,並不是要求以政治代替教學,也不是政治活動越多越好。科學研究、生產勞動以及學校的其他一切活動,都應該圍繞教學這個中心去進行。他進一步指出,教學活動的主要特點是教師運用課堂教學等教學手段,將已有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基本途徑是“細心聽課,認真讀書”。至於“實踐——理論——實踐”的公式,是指人們認識過程的一般規律而言,“絕不能生搬硬套地放在學校的教學中,讓學生事事通過實踐,生產勞動越多越好。”他還說,學校教育並不是不要生產勞動等實踐活動,而是要納入教學計劃,有一定的課時;學校也不是不需要辦工廠,而是要結合專業、切合專業的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不能隨意掛個牌子就是工廠。他還特別強調,學生學習一定要重視書本知識,絕不應當輕視理論的作用,輕視書本的知識。教學秩序是教學活動的必要前提,沒有穩定的教學秩序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為了使穩定的教學秩序落到實處,江隆基提出了“三固定(穩定)”原則,即固定的教學日曆,固定的課程表,固定的作息時間。

學校教育的目標,在於以合格的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人才。江隆基明確指出,教學質量是衡量學校教育的基本標準,因此,學校教育應當將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作為經常性的中心工作。他提出並采取了加強黨對教學工作的全麵領導、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健全規範教學環節、建立健全各種規章製度等一係列的措施,使蘭州大學出現並逐步形成了穩定的教學秩序,良好的教學環境,正常運行的教學活動,確立了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的規範化管理體製。

在教學大綱和教材建設上,江隆基基於對“教學大綱在決定課程內容、貫徹教學計劃和保證教學質量上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教材建設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的認識,於1959年在蘭州大學開展了修訂教學大綱和編寫教材的具體工作,使所開設課程都有了新修訂的教學大綱,力求充實和革新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內容,提高其科學性和思想性,並認真貫徹了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理論聯係實際、反映近代科學最新成就和與有關課程相互配合的四項原則。

在教學方法上,江隆基認為不斷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條件之一,必須遵循已被實踐反複證明了的以教師為主導、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常規。遵循前人總結的行之有效的諸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教學相長、教學與生產勞動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師與學生結合、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學習必須依靠個人的努力等教學原則。就教學活動而言,他總結出必須要把握課堂講授、實踐、實習、輔導答疑、習題課和現場教學各個環節。就課堂而言,他認為“課堂講授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學環節,一切其他教學環節都必須圍繞著課堂講授進行”,從而概括提出了課堂講授的標準、要求和具體措施。

綜合大學是培養在理論科學和基礎科學方麵從事研究工作或教學工作專門人才的高等學校,是一個國家文化和科學發展的重要標誌。江隆基結合蘭州大學作為全國重點綜合大學的實際,提出了大力加強基礎教學、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創辦有特色的綜合大學的辦學思路。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教育是全麵發展的教育,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是一個要求全麵發展的方針。其中主要是要擺正德育和智育的關係,或者說是政治與業務、紅與專的關係。在學校教育中,政治教育的內涵,主要是培養學生具有馬列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作風,其途徑是進行係統的馬列主義學習,以及時事政策教育和社會活動。他強調,學生的紅不僅應該表現在政治思想的進步上,而且應該表現在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上。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專業學習是基本的、大量的,所以,全麵發展必須以專業教育為基本。

依靠教師辦學是江隆基一貫的教育思想。他到蘭州大學後非常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結合蘭州大學的實際,他提出了“各得其所,各展所長”,建立“又紅又專”的教師隊伍的思路。正確估量教師隊伍是學校教育貫徹知識分子政策的基本點。蘭州大學的教師隊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曆次政治運動的鍛煉,在政治思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是一支整齊合格的教師隊伍。但是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從政治思想上估量教師隊伍,這是學校教育中貫徹知識分子政策的基本點。江隆基依據他二十多年來從事高等學校領導工作的親身經驗,於1961年12月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公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我國“高等學校教師是由兩部分人組成的,大部分是解放以後成長起來的青年知識分子,小部分是舊社會過來的中老年知識分子”。他認為青年知識分子是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由黨培養教育出來的,基本上是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在教學上已成為高等學校的一支重要力量。中老年教師也已在黨的領導下,經過較長時間的教育和自我改造,在政治上、思想上和業務上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他們當中大多數是能夠辨別政治方向,分清大是大非,願意跟著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又具有專門的科學知識和較豐富的教學經驗,所以,必須同他們加強團結,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並且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為他們創造一些必要的條件。江隆基對教師隊伍的估量以及對知識分子政策的主張,是符合高等學校實際的,是實事求是的。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江隆基公開地表明自己的看法,需要有極大勇氣並冒很大風險。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1957年提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問題以後,從來沒有人對此公開提出過異議。1961年雖然提出調整知識分子政策,但是這個關鍵性的“帽子”,並沒有人觸動。直至1964年6月,周恩來總理在“文藝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提出知識分子的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此前在國內尚未見到對知識分子的“帽子”及其相關政策方麵直接了當的闡述。因此,江隆基對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正確估量,不僅直接影響著蘭州大學知識分子政策的正確貫徹,從而從根本上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而且對全國高等教育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江隆基十分注重尊重教師,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他說,尊重教師就是“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前人的勞動”。他認為,知識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結晶,科學則是高層次的知識,知識和科學都是前人的勞動成果。人類知識的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和連續性。人類知識的進步,都是在繼承和發揚前人勞動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將知識推向新的境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知識連續的媒介、手段愈來愈豐富、愈來愈多樣化,但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則是不容改變的,那就是教師的“教”。教師是知識的積累者,也是知識的傳播者,是為社會生產培養勞動力的主要承擔者,是將知識、科學物化為勞動力的媒介。教師的勞動是構成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的勞動是崇高的,尊重教師就是“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前人的勞動”。“重師必先師自重”,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江隆基常借用它來勉勵教師以提高自身素質。他認為,學校教育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後備力量的任務,教育事業是崇高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位教師都應當有熱愛教育的思想和奉獻教育的精神,這是對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在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學習教育理論,學習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教師教書是職責的要求,但是要教好書,則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好書”是合格教師的表現,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認真備課,認真講授,認真檢查教學效果,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

高等教育是一種高層次和專業化的教育,它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必須承擔一定的科學研究工作。江隆基認為,高等學校教師“既是教書的行家,也是科學研究的能手”。教師是教育學生的人,他不僅傳授著知識和技能,也傳授著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作風。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在教育別人的同時,也要塑造自己。江隆基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的,但是每位教師都應當“爭取完美地塑造自己”。他認為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主要地應體現在對學生的熱愛。愛護學生就是愛護學生奮進向上的赤子之心,就是愛護學生勤奮積極的學習精神,就是愛護學生獨立思考、肯於鑽研、頑強拚搏的意誌力。愛護學生還應體現在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上,嚴格要求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對缺點、錯誤絕不能放縱,也不能遷就。江隆基還勉勵教師一定要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黨的方針政策,關心國內外大事,多參加社會調查和社會活動。以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待自己,也以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學生。

蘭州大學的教師們是幸運的。他們在江隆基校長的諄諄教誨和細致入微的關懷下,沿著正確的道路,得到了鍛煉,得到了充實,得到了提高。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以前,學校已形成了一支“又紅又專”的龐大的教師隊伍,湧現出一批教學、科研都過硬的骨幹力量。

江隆基十分重視校風建設。校風代表著一個學校的風貌,它既反映著學校的形象,也表現著學校的精神。江隆基關於校風建設有兩個層次的思路。一是校風的個性表現,包括教師教學之風、學生學習之風和幹部的工作作風;二是校風的共性要求,即全校教師、學生和幹部共同維護的整體之風。二者相互關聯,相互促進,融合成一個完整的“勤奮、求實、進取”的蘭州大學校風。20世紀50到60年代,工作在高等學校的知識分子,大都有過一種嘔心瀝血,艱苦創業,甚至是蒙受冤屈的經曆。他們都有著赤誠的愛國熱忱,高尚的敬業精神,嚴謹刻苦的治學之風。蘭州大學的教師們即屬於這樣的類型。一般說,這樣的精神麵貌和作風,是那個時代培養鍛煉出來的,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是,蘭州大學也有它特殊的因素,那就是在江隆基這樣的好校長帶領下形成了突出的勤奮精神,通俗一點講就是一種特別能吃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