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強大的運營能力。即經濟收入水平、創收能力以及產出效益等經濟財務指標,反映媒體的經營發展與運營管理水平。當前世界媒體的產業化特征十分明顯,強大的運營能力包括市場開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隻有運營能力強的媒體才可以獲得廣泛的影響力。
三是基礎規模。指國際傳媒機構作為一個信息製播平台存在的基礎性指標,包括媒體的整體規模水平、國際覆蓋能力、製作播出能力等。這項指標是其他兩項指標的基礎,同時又深受其他兩項指標的作用與影響。
這三項指標之間互為條件、相互支撐、相互作用,構成了國際一流媒體的評價體係。總體而言,國際一流媒體應該是三項指標都比較靠前的媒體。不過實際中,有些媒體是三項指標均處於行業的領先地位,是所謂的“三強並立”的媒體,而有的媒體是“兩強一弱”或“一強兩弱”型。例如,時代華納集團就屬於典型的“三強並立”媒體,旗下的CNN國際影響力人所共知,旗下HBO更是運營能力強的體現。相比之下,BBC就屬於“兩強一弱”的媒體,其國際影響很大,運營能力也很強,但基礎規模相對有限。而半島電視台則是“一強兩弱”的媒體,其國際影響力突出,但運營能力和基礎規模偏弱。
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為建設國際一流媒體創造了條件。從實踐上看,中國的國際一流媒體還在形成過程中,比較接近國際一流媒體標準的有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等,但是都存在著一定差距。以中央電視台為例,其基礎規模較大,技術設備等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但國際影響力、經營創收等與國際一流電視傳媒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可以說是“一強兩弱”。BBC、CNN的海外訂戶數分別是其3倍多和2倍多,駐外記者分別是6倍和23倍左右。在收入方麵,BBC幾乎是中央電視台的三倍。因此,雖然近年來通過不懈努力,中國國際傳播媒體與國際一流媒體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但是仍然有明顯的距離。
打造中國的國際一流媒體,應該著重做好這樣幾個方麵:首先是傳播理念的轉變和傳播內容的不斷豐富。其次是傳播能力的迅速提升和擴大,包括國際報道網絡的建立和傳播渠道的全球性覆蓋,要增加投入,擴大信息源,建立專業的、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新聞報道隊伍。最後是傳播政策和傳播體製的變革,包括建立事業與產業並重的國際傳播體製,在堅持事業為主的同時,適當增加產業發展的路徑,在傳媒政策方麵也應該以提升傳播能力作為主要的方向。
2.充分發揮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國際傳播的出現,對中國改變傳播劣勢創造了戰略機遇。如果說在傳統媒體領域,中國同西方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實力差距,而且在短期內還很難改變,那麼在新媒體領域,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如能有效利用網絡的特性,就能迎頭趕上,不僅可以縮短而且還有可能超過發達國家的新媒體傳播能力,從而更好地塑造和傳遞中國國家形象。因此,要理性地認識網絡媒體,加快新興媒體建設步伐,引導其朝著有利於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的方向發展。
當前,中國媒體發展速度最快的就是網絡、移動電話等新媒體。新媒體以其豐富的信息內容、便捷的使用方式、靈活的商業模式,不斷吸引更多的受眾和廣告。在競爭態勢日益尖銳複雜的國際傳播領域,新媒體手段尤其具有戰略地位。利用新媒體進行國際傳播,既突破了傳統手段在跨國傳輸、節目落地等方麵的局限,又實現了綜合傳播和傳播效應的最大化。新媒體傳播麵向的受眾,是國際傳播的重點人群和國際社會的主流人群,誰能對他們施加有效影響,誰就能有力地引導國際輿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3.84億,再創曆史新高;較2008年底增長8600萬人,年增長率為28.9%;互聯網普及率進一步提升,達到28.9%。中國手機網民一年增加1.2億,網民規模達2.33億人,占整體網民的60.8%,手機上網成為互聯網用戶的新增長點。這表明,中國互聯網大國的規模已經顯現,網民對於互聯網深層次應用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高。在2009年的一係列新聞事件中,大量網民通過互聯網查詢相關信息,網絡媒體的獨特優勢體現明顯,中國互聯網已經成為新聞傳播領域中影響巨大的、最具發展潛力的媒體,未來在國際網絡社會中的影響力也將更強。應當充分發揮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積極作用,緊緊抓住信息化的曆史機遇,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政策保障,建設綜合實力強、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網絡媒體。積極支持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電視、手機電視、公共視聽載體等新興媒體業務,推進IP電視業務,加強重大事件網絡直播力度,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國家應鼓勵支持主流媒體依托自身資源和優勢,積極占領網絡輿論宣傳陣地。同時,創造一切條件,加速傳統媒體升級換代,重視用新的技術、新的機製,按照新的媒介產業發展思路,改造、加強和提升傳統媒體,從整體上提升中國媒體的國際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