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國家中,美國國際傳播媒體的總體實力處於一枝獨秀地位。美國通過廣播、電視、出版和互聯網等多種渠道,主導著全球文字、聲音和圖像的新聞傳播。在通訊社方麵,美聯社和合眾國際社,主導了全球大眾媒體。美聯社不僅保持著全球最大的文字、圖片新聞批發商地位,還是全球電視新聞機構的主要信息源。在電視方麵,美國控製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生產和製作,每年向國外發行電視節目總量30萬小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用多種語言向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放節目,成為各國受眾包括政要獲知重大國際新聞事件的主渠道,在全球電視新聞節目中占有霸主地位。在廣播方麵,美國政府通過“美國之音”、“自由歐洲”、“自由亞洲”等國際廣播體係,將美國價值觀念和官方政策播送到全球。在印刷出版領域,美國出版業占世界圖書銷售總額的30%。《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等,在全球各大媒體尤其是西方主要媒體的引用率、轉載率相當高,對各國政要和社會精英影響巨大。《時代》周刊、《新聞周刊》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新聞雜誌,平均每周總發行量300多萬份。《讀者文摘》每月以18種語言、47種不同的國際版本,向世界發行1.3億份。在互聯網傳播領域,全球訪問量最大的100個網站中,有80個是美國的,雅虎、穀歌、微軟等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網站。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國際傳播媒體的實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截至2009年底,全國共有廣播電台251座,電視台272座,廣播電視台2087座,教育台44個。有線電視用戶17398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6200萬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3%;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2%。全年生產故事影片456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102部。出版各類報紙437億份,各類期刊31億冊,圖書70億冊(張)。傳媒實力與綜合國力密切相關。盡管我國的傳媒規模達到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位水平,但是我國傳媒的國際傳播和市場化水平還很低。據我國學者2004年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傳媒實力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和國內傳播規模上,國際傳播和傳媒經濟實力分別隻相當於美國的14%和6.5%,傳媒經濟實力與日本相比也隻相當於其四分之一。這表明,中國雖然已經發展成傳媒大國,但遠未達到傳媒強國,大量的投入難以轉化成經濟效益和國際傳播效益。要形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傳播能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國際傳播媒體與傳媒強國的差距突出表現在:在媒體形態上,我國的媒體包括中央主流媒體,基本上都是單一媒體,尚未形成跨媒體、跨領域、跨國界的媒體集團;在發展態勢上,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發展極不平衡,傳統媒體較為發達,新型媒體發展不足;在資源配置上,內宣媒體資源豐富,外宣媒體資源相對短缺;在傳播能力上,媒體對內傳播能力很強,國際傳播能力相對較弱。同時,國際傳播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在這方麵,中國媒體與西方發達國家媒體的差距相當巨大。2009年,世界主要媒體資產總額和收入情況是:時代華納資產總額為7779億元,總收入3209億元;新聞集團資產總額為3628億元,總收入2078億元;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資產總額為2307億元,總收入1159億元;維亞康姆資產總額為1536億元,總收入999億元;BBC資產總額為903億元,總收入517億元;NHK資產總額為626億元,總收入503億元;中國整個廣電行業年收入1853億元,其中最為強大的中央電視台資產總額為344億元,總收入255億元。
信息采集和發布能力是衡量國際傳播水平的重要指標,這方麵中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很大。2009年,BBC共發布各類新聞14萬條,平均每天400條,其中,7.2萬條為世界其他主流媒體轉載,轉載率為51.4%;CNN共發布各類新聞12萬條,平均每天300多條,其中,6.8萬條為世界其他主流媒體轉載,轉載率為56.7%。目前,BBC在全球有42個駐外機構,有450名常任駐站記者;CNN在全球有33個駐外機構,有320名常任駐站記者;半島電視台在全球有70個駐外機構,有180名常任駐站記者。BBC在全球共開辦了2204個調頻和中波電台,其中,整頻率調頻台400個;美國之音在全球共開辦了870個調頻和中波電台,其中,整頻率調頻台210個。BBC在全球139個國家擁有2.3億用戶;CNN在全球210個國家擁有1.13億用戶。這些數字都遠遠高於同期中國國際傳播媒體的水平。
2.中國國際傳播媒體話語權的提升滯後於國際地位的快速提升,國際輿論“西強我弱”態勢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上,盡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依然落後於世界許多國家,但是經濟總量在2009年已位居世界第二。在政治上,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和20國集團成員之一,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當前,中國熱、漢語熱已悄然在全球興起。然而,同經濟實力和國際政治地位相比,中國國際傳播的影響力相對較弱。在世界各國的首都或主要城市,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中國製造”,但很難看到中國的文化產品,特別是信息產品。中國的輿論影響力,遠遠達不到“中國製造”對國際市場的衝擊力,在傳播觀念、傳播技巧、傳播理論研究、傳播效果等方麵還都存在著較明顯的差距,尚未形成與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國際地位和聲望相稱的強大輿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