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史(10)(3 / 3)

自主策劃活動顯著豐富了中國媒體的國際傳媒手段。2003年,中央電視台CCTV—4《讓世界了解你》欄目播出了《讓世界了解你·重慶》專輯,邀請重慶市市長與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進行了3小時的國際連線電視現場對話,就各領域話題進行了深入、坦率的交流,在海內外引起極大反響,被稱為極具個性化、人性化的傳播形式。2006、2007年,中俄互辦“國家年”期間,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分別舉辦了“中俄友誼之旅——俄羅斯行”和“中俄友誼之旅——中國行”大型多媒體跨境聯合采訪活動,總行程逾2.5萬公裏,曆時近80天,參與此行的中俄主流媒體近30家,實地走訪了中俄40多個城市,創造了中外媒體合作和中俄新聞交往的新紀錄。2009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舉辦了“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網絡評選活動,一個半月內總投票數達5600萬,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泰國公主詩琳通等當選國際友人親自來華接受頒獎,在所在國引起強烈反響。2009年10月8日至10日,新華社與新聞集團等8家世界著名媒體機構共同發起並由新華社承辦了世界媒體峰會,近70個國家和地區的170多家媒體機構的負責人相聚北京。峰會被認為增進了中國媒體與世界媒體的溝通,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在全球範圍內促進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接下來新華社又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發起舉辦了“國際兒童日”大型公益活動和24小時環球直播報道,旨在在全球範圍內喚起對兒童權益保障的關注。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927家各類媒體參與活動,包括美聯社、路透社、時代華納廣播集團、英國廣播公司、穀歌、俄塔社、共同社等世界知名媒體。

第四節 中國國際傳播麵臨的挑戰與發展前景

一、中國國際傳播麵臨的挑戰

中國國際傳播的最大挑戰,是仍未形成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傳播能力,仍然麵臨西方媒體壟斷國際輿論的被動局麵。

1.中國國際傳播媒體的發展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實力與西方主流媒體差距明顯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幾乎壟斷和主宰了全球國際傳播。全球國際傳播能力不平衡。建立國際傳播新秩序比建設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更加迫切和任重道遠。

西方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實力對比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時代華納、迪斯尼、維旺迪環球、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寬帶公司、索尼、康姆卜斯特公司等50家西方傳媒巨頭,壟斷著世界90%的傳媒市場。目前,全球90%以上的新聞製作,被西方文化集團壟斷;每天80%的新聞稿,由美聯社、合眾國際、路透社、法新社四大西方主流通訊社占據。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消息來源於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西方國家。在全球跨國流通的每100本圖書中有85本,每100小時音像製品中有74小時,每100套電腦軟件中有85套,由西方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