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史(10)(2 / 3)

災害問題報道樹立突發事件對外傳播的成功範例。1998年,中國出現大麵積特大洪水。中國國際傳播媒體進行了全方位、多側麵的報道,有針對性地回答海內外關注的災情規模、損失情況、人員傷亡等問題,對澄清事實、揭穿謠言、影響海外輿論和爭取同情、維護中國良好形象發揮了積極作用。各家媒體堅持準確、及時公布汛情和抗洪進程,全麵客觀、主動發布消息,以先發製人的方式,扭轉了一直以來由於“捂蓋子”而造成的突發事件對外傳播的被動局麵。在此期間,新華社對外公開發稿4993條,累計300萬字,圖片1000多幅,抗洪搶險稿件有40%以上被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塔斯社采用。《中國日報》有關抗洪搶險和災後重建的報道被外電大量轉載。

3.世紀之交至今

這一時期,中國國際傳播全麵快速發展,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話語權有了明顯提升,傳播的總體規模顯著擴大,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大大豐富。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融入國際社會的程度不斷加深,中國國際傳播逐步在世界國際傳播格局中開創了新的局麵。

(1)主要國際傳播媒體的影響力

進入21世紀,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隨著傳播手段的不斷豐富,逐步將“聽眾來信”的叫法調整為“受眾反饋”,數量不斷創曆史新高。到2009年底,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共收到161個國家和地區的受眾反饋290萬件。到2008年,中央電視台海外事業已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與全世界229家電視媒體的合作,實施了270個整頻道或部分時段落地項目,總共在13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節目落地入戶播出,總用戶約1.5億戶。中國電視長城北美、歐洲平台付費用戶突破10萬,長城北美平台成為美國最大的中文衛星直播平台。節目外銷、網絡外宣、援外建設項目有序展開。到2009年,新華社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用戶總數達數萬家。新華社是許多國際新聞組織的成員,已同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通訊社或新聞機構簽署了新聞交換、人員交流和技術合作等方麵的合作協議。《中國日報》是目前我國被境外各大通訊社、報刊、電台、電視台轉載最高的媒體,在全球信息交流中代表中國的聲音,被公認為是中國最具權威的英文媒體。美國白宮每年都訂閱《中國日報》,閱讀《中國日報》已成為他們每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日報》主辦的《中國專稿》,隨《華盛頓郵報全國周報》在美國印刷發行,擁有近10萬讀者。

(2)重大事件的國際傳播

在伊拉克戰爭報道中,電視國際傳播在國際輿論競爭中顯露鋒芒。2003年,在錯過了2001年“9·11”的國際電視競爭之後,中央電視台國際電視頻道在伊拉克戰爭報道中開始顯露實力。當年3月20日戰爭打響,CCTV—4采用現場直播、衛星連線、專家訪談、新聞綜述等方式直播了408個小時,首播戰事新聞2100條,電視字幕15000條,開創了中國電視史上對於單一事件的最大規模報道。CCTV—9也對戰爭進行了全景式的直播。這次報道使這兩個頻道的收視率大幅度躍升,CCTV—4比平時提高28倍,CCTV—9也比平時提高了6倍,前者開始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後者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在伊拉克戰爭的報道中,新華社第一條對外英文稿件《巴格達響起空襲警報》,第一時間向全球發布美英對伊開戰的消息,快於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等西方重要通訊社。

從“非典”報道到汶川地震報道,災害事件對外傳播在以我為主、快速、公開、透明方麵更進一步。2003年北京防治“非典”初期,境外媒體的報道絕大部分是負麵的,輿論環境十分不利。從4月下旬開始,有關方麵高密度組織新聞發布會,通過各大媒體第一時間向全球發布官方權威信息,並邀請大量外國記者深入實地采訪,以真實信息和客觀事實逐步消除了不良影響,到防治工作後期時,境外輿論的中性和正麵內容達到了90%以上。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特大地震。14點45分,新華社發出第一條快訊;15點,中央電視台整點新聞頭條播發了口播新聞;與此同時,各大媒體迅速加入進來,從災難發生之初就掌握了話語權。中國的國際傳播,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反應和開放透明的姿態,在災區和世界之間拉起了一張信息網,同時把搶救生命、救助生命、關懷生命、尊重生命作為報道的核心和首位,讓受眾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執政為民”的實際行動。境外輿論對此普遍給予好評。透過這次不同尋常的地震報道,國際社會看到了一個更加開放、透明、以人為本的中國政府。在這次重大報道中,中國成為主導性的信息源,中國國際傳媒有效地引導了國際輿論,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