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史(10)(1 / 3)

改革開放報道在解疑釋惑、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1981年“廣交會”期間,作家白樺因劇本《苦戀》的錯誤而受到批評,外媒借此大量散布“中國政局不穩”、“又向左轉”、“軍隊和黨不一致”等言論,外商的態度受到了這些負麵宣傳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新華社對外評論部以高級編輯趙平的名義發表了一篇題為《是批評,不是棍子》的述評,首次對外公開回答此類問題。外商紛紛傳看此評述,此後外貿交易逐步恢複了正常。在1983年清除精神汙染、1986年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和1989年政治風波之後,國際社會都對中國是否繼續執行改革開放政策持懷疑態度。中國國際傳播媒體通過及時報道中國領導人關於堅持改革開放的講話和中國政府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的新舉措,有效澄清了謠言和誤解,穩定了海內外對於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的信心。

2.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世紀之交

這一時期,中國國際傳播進一步推動“讓世界了解中國”。雖然直接參與重大國際問題輿論競爭的程度還很有限,但傳播手段大大豐富,影響力快速提升,世界媒體關注和引用中國媒體報道的頻次顯著增加。

(1)主要國際傳播媒體的影響力

到2000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聽眾來信實現大幅度增長,已經達到688966封;全世界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個電視機構轉播中央電視台的電視新聞節目;新華社已有3207家海外用戶,包括報刊、電台、電視台、政府機構、外交機構、信息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國際組織等,遍布世界五大洲,其中英文電訊被美聯社、法新社和路透社采用的約每天10條左右;中國新聞社已擁有170多家海外新聞用戶,為海外10家華文報紙製作8000多個新聞版麵和圖文專版。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通訊社共轉引《中國日報》報道1400多條,《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也廣泛引用其報道。

1991年元旦,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邀請國家主席楊尚昆向海外聽眾發表新年講話,介紹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闡述我國的內外政策。這是中國國家主席首次通過國際傳播媒體向海外發表講話。從這一年起,中國曆任國家主席每年都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後增加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三大台)向海外受眾發表新年講話或新年賀詞,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受到世界主要媒體的廣泛關注,提高了我國在海外的聲譽、影響和形象,成為我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2)重大事件的國際傳播

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報道有力引導國際輿論。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當時,西方輿論蓄意貶低前蘇聯和中國在二戰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貢獻。中國國際傳播媒體精心組織,相互配合,進行了曆時半年的大規模報道,有力地回擊了別有用心的言論,有效引導了國際輿論。其中,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報道引起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聽眾的強烈反響。

香港回歸盛況直播引起世界廣泛關注。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香港回歸是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顯著標誌,也為中國國際傳播媒體增強話語權和影響力提供了重要機遇。新華社從香港回歸倒計時100天開始,使用中、英、法、西、俄、阿6種文字累計發稿5869篇,約500萬字,對外中文稿有70%被海外報紙采用,外電共轉播新華社對外稿件102條。在有可比性的稿件中,80%以上的時效性快於法新社、路透社等國外通訊社。中央電視台從6月30日6時到7月3日6時,連續72小時向全世界直播香港回歸祖國的盛況。遍布五大洲的68個國家和地區的125家電視台,全部或部分轉播了中央電視台節目共2170小時,收看人數達8億之多。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使用英語、漢語普通話和廣州話對回歸儀式進行了現場直播,並通過43種語言充分、及時地將回歸盛況傳遍全世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直播儀式過程中使用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直播信號,美國、墨西哥、巴西等國家的多家媒體播出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傳送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