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史(8)(1 / 3)

1996年5月1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與全國31個省、市、區電台合辦的《中國之窗》節目,通過華語台正式播出,每天一次,每次10分鍾,由各省、市、區電台固定輪流供稿。這一舉措,實現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與地方外宣的有效合作,構建了全國廣播大外宣格局的雛形。

1997年,中國對外廣播發射設備進行了大規模更新改造,顯著提升了對外廣播的發射功率。同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開始使用衛星傳送節目。連同租機、互轉、寄送節目等手段,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節目基本上實現了全球覆蓋。

到1999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實力、規模、節目質量和技術方麵都有了質的飛躍,在全世界的影響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標誌著中國對外廣播已進入世界一流的行列。

(3)電視國際傳播快速發展

冷戰結束後,傳統短波對外廣播的戰略意義和政治屬性逐步減弱。電視憑借其在傳播手段上的固有優勢,以及通信衛星的快速發展,為其全球傳播帶來了技術動力,逐步登上國際傳播的中心舞台。這一時期,中國電視的對外傳播也實現了由弱到強的長足發展,迅速擴大在國際上的聲音,基本實現全球覆蓋,漸漸成長為中國國際傳播的主要力量。

1991年,中央電視台在對外部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對外電視宣傳中心,加強了對外電視的製作和管理力量。1993年11月,又在此基礎上組建海外節目中心,奠定了覆蓋全球、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

1991年,中央電視台租用“亞洲一號”衛星,向東南亞和港澳台地區傳送第一套節目(CCTV—1)。1993年1月,中國電視節目外銷聯合體成立。同年8月,中央電視台與美國3G集團合作在美國創辦了美洲東方衛星電視,每天播出中、英文節目12小時。

1992年10月1日,中央電視台第一個國際衛星電視頻道,即中文國際頻道(CCTV—4),正式創辦並開播,節目覆蓋亞洲、澳洲、東歐、中東、北非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文國際頻道的開播標誌著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站上了新的起點。1996年4月,中央電視台租用3顆衛星,使中文國際頻道的節目覆蓋全世界98%的國家和地區。當年6月,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通過美國亞洲商業電視台在舊金山地區播出,實現了在北美地區的落地。到1998年,中文國際頻道直接落地入網或入戶的國家和地區達到了119個,並且成功進入西方主流社會的城市有線電視網絡。

1997年9月20日,中央電視台第二個國際衛星電視頻道即英文國際頻道(CCTV—9)開播,每天播出17個小時以新聞節目為主的各類節目。2000年9月25日,改為每天24小時不間斷播出。這是中國第一個非母語的電視頻道。

90年代,地方電視國際傳播也實現了很大發展。1991年8月,山西省成立了黃河電視台,向美國斯科拉(SCOLA)電視台提供節目,每周播出1小時。遼寧、吉林、黑龍江、浙江、山東、廣西等省區電視台,也通過黃河電視台在斯科拉電視台設立了定期播出窗口。同時,天津、福建、山東、廣東、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區的電視台分別在美國、日本的電視機構設立了固定播出窗口。

這一階段的中國電視國際傳播,在整體上實現了從節目的航空寄送轉變為通過自己的國際頻道衛星電視直接播出;從租台播出轉變為國外建台播出;從免費寄送節目轉變為建立節目銷售網絡;從單一語種節目轉變為多語種節目;從麵向海外華僑轉變為麵向華僑華人和麵向外國受眾並重。

(4)新聞通訊社和對外報刊繼續擴大規模

新華社的駐外站點規模、對外發稿量和海外用戶不斷增加。1997年,新華社駐外總分社、分社和支社的數量已經達到101個,編輯記者隊伍293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92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一個遍布世界的新聞采編網絡。當年,新華社中文海外發稿、英文通稿和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等外文發稿量均較80年代初實現了數倍增長,1996年又增加了葡萄牙文專線發稿。

中國新聞社到1999年已在海外建立了27個分社,進一步加強了對外發稿以及與海外華文媒體的聯係。2000年,中國新聞社全年電訊通稿發稿量達到24477條。

《中國日報》以其權威、客觀、及時的報道,越來越受到海外讀者和西方媒體的關注,成為中國唯一進入西方主流社會的英文日報。從1985年到1997年,中國日報社陸續創辦了《中國商業周刊》、《中國日報·香港版》、《上海英文星報》、《中國專稿》、《北京周末》等國際傳播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