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繼1992年改用簡體字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國建設》1990年改名為《今日中國》,其中文版、英文北美版和英文盲文版、《中國與非洲》法文版和英文版相繼創刊。《人民中國》和《中國畫報》開始采用全彩印刷技術。《北京周報》、《今日中國》、《中國畫報》和《人民中國》分別開辟了麵向美國和日本的發行渠道。地方英文報紙《深圳日報》、《廣州英文日報》、《上海日報》等分別於90年代末創刊。
(5)互聯網國際傳播逐步興起
20世紀80年代以後,互聯網作為國際信息傳播的新手段迅速發展。中國的互聯網國際傳播起步較晚,開始於90年代中後期。但是互聯網時代的開啟,無疑是中國國際傳播發展重要的裏程碑。
1995年,中國新聞社在香港上網。1999年1月1日,中國新聞社北京總社開辦中國新聞網。1995年12月,《中國日報》創辦了網絡版,成為中國第一家上網運行的國際傳播媒體。1996年,中央電視台開通“國際因特網站”;2000年12月20日,正式命名為“央視國際”。1997年1月1日,中國外文局所屬的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正式開通,隨後《北京周報》、《今日中國》等對外刊物先後上網。1997年11月7日,新華社創建了新華社網站;2000年改名為新華網,同年7月全麵改版並啟用新域名。1998年12月26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國際在線網站正式對外發布,使用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漢語普通話、廣州話5種語言,通過圖文報道新聞,並提供5種語言廣播節目的網上同步收聽。國際在線網站的創辦,開啟了中國國際廣播綜合發展和媒體轉型的新篇章。2000年7月,創辦於1997年的人民網相繼推出英文版和日文版。
2000年前後,中國政府確定人民網、新華網、央視國際、中國網、國際在線和中國日報網站為六家重點新聞網站,組建了中國互聯網國際傳播的主力軍。
3.世紀之交至今:綜合發展、多元發展的體係成熟階段
進入21世紀,中國國際傳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國際傳播手段全麵發展,國際傳播語種規模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國際傳播媒體的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重點國際傳播媒體相互配合、中央與地方有機整合的對外大傳播格局基本形成並不斷完善。
主要國際傳播媒體在原有業務基礎上的綜合發展,特別是大力推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業務,以及國際傳播海外事業的快速拓展,是近十年來中國國際傳播發展的兩大亮點。
(1)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全麵綜合發展
21世紀以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增加節目時間、擴大語種規模、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等方麵,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截止到2004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每天節目總時數達到188小時,建成了24小時英語節目播出平台;國際在線實現了38種外語全麵上網,海外落地節目的總時數達到202小時,使用28種語言覆蓋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阿爾巴尼亞建成了對外廣播的首個海外發射基地。
2004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提出“構建現代國際廣播體係”,從科學技術進步和媒體發展實踐出發,確立了新世紀新階段的重大發展戰略。在隨後的探索中,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不斷豐富和完善現代國際廣播體係戰略,提出了以無線廣播為基礎、以在線廣播為支撐、以新媒體發展為方向、以多媒體傳播為特征的發展框架,實現由傳統媒體向現代媒體轉變、由單一媒體向綜合媒體轉變、由對外廣播向國際傳播轉變的戰略思路,建設現代、綜合、新型的國際傳媒的戰略目標。
到2009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推動各項事業實現了全麵發展,已經由最初單一的傳統無線廣播媒體發展成為擁有音、視、網、報、刊和新媒體手段的全業務、多語種媒體集群。
語種規模和節目規模顯著提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共使用59種語言,全天候向全世界傳播,每天累計播出廣播節目1700多個小時。建成了英語環球廣播和華語環球廣播24小時直播平台,實現了全球重點地區的有效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