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是最早接待台灣記者來祖國大陸采訪和向台灣派出記者的機構,在兩岸新聞傳播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5)對外報刊的恢複和發展
這一時期,一些之前停辦的外文刊物逐步恢複,一批新的重要對外報刊陸續開辦。這些刊物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辦的外語刊物一起,成為僅次於國際廣播的重要對外傳播手段。
改革開放以後,一些原來停辦的外文刊物,如《中國工會》、《中國婦女》、《中國體育》、《中國對外貿易》等陸續複刊;《北京周報》、《中國建設》、《人民畫報》、《中國報道》等未停辦的刊物,有的增設海外地區版,有的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版。
《中國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創辦,是這一階段對外報刊的重要發展。1981年6月1日,中國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全國性英文日報《中國日報》,在北京創刊。《中國日報》旨在增進國外人士對中國的了解,樹立中國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創刊初期主要麵向來華外國人,以後逐步拓寬了傳播範圍。《中國日報》堅持以我為主、有的放矢,以通俗的英語文字和豐富多彩的圖片,全麵、客觀、生動地介紹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外交等方麵的信息。1985年7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正式與讀者見麵。海外版創刊後每周出版6期,每期8個版麵,最初采用繁體字印刷,1992年7月1日後改用簡體字。《人民日報·海外版》依托《人民日報》廣受海內外關注的優勢,開辟了一個向海外讀者傳播中國信息的新渠道,既反映中國建設的各項成就,也反映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和人民群眾的批評及意見;同時,忠實傳達海外讀者的呼聲,積極為海外讀者提供谘詢和服務。
2.80年代末90年初至世紀之交:手段豐富、規模擴大的快速發展階段
(1)管理機構進一步完善
1991年6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成立,與中央對外宣傳小組(後更名為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負責指導和協調對外宣傳工作。隨後,各地方政府部門也相繼成立對口部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成立,標誌著我國對外宣傳的管理機構和管理體製進一步健全,推動了中國媒體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工作,並通過協助外國記者在中國采訪和廣泛開展與各國政府、新聞媒體交流合作,促進海外媒體更加客觀、準確地報道中國。
(2)國際廣播邁出新步伐
1993年1月1日起,“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成為對國內、國外的統一呼號。
1989年以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先後在內羅畢、安卡拉、新德裏、日內瓦、拉各斯建立了記者站。到1995年,駐外記者站已達到21個,到2000年已達到27個。駐外站點和駐外隊伍的擴大,顯著地豐富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報道內容,提高了報道時效性。到1995年,駐外記者發稿數量已達到全台國際報道總量的80%。
1992年7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創辦了麵向國內讀者的《世界信息報》,2000年更名為《世界新聞報》,發行量不斷上升。1990年5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創辦了英文《信使報》,介紹改革開放後中國各方麵的情況,加強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與國外聽眾的聯係。《信使報》以贈閱形式,寄送我駐外機構和海外聽眾、友好人士。1994年7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成立電視中心,探索電視對外宣傳,拍攝的對外電視係列專題片《外國人看中國》受到廣泛肯定。從1999年10月起,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電視中心開始製作並向全國傳送國際新聞電視節目。
1999年3月28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開辦了第二套對內廣播,在北京地區使用調頻88.7兆赫,先後播出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法語、德語、朝鮮語、日語、俄語和漢語廣州話共9種語言18個小時的節目。同日,原第一套對內廣播的FM91.5變成全英語頻率,每天播出18個小時的節目。截至2000年,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相繼轉播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對內廣播節目。全國各地方台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對內廣播既看成當地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窗口,也看成當地人士學習外語和了解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