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逐步深入,來華經商、工作、學習和旅遊的外國人日益增多,外國人在中國收聽外語廣播的需求也日益擴大。1984年1月1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開辦了第一套對內廣播,以在京外國人為主要對象播出英語節目(先後通過中波和調頻播出,調頻頻率為91.5兆赫)。其後,又於1986年10月25日開辦了對國內西班牙語廣播,1988年5月1日和9月1日分別開辦了對國內的法語和日語、德語廣播。至此,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第一套對內廣播語種達到5種,每天播音8.5小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對內廣播逐漸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範疇,在華外國人也逐漸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受眾。
1985年3月7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成立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同年10月成立了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為了改善對美洲、歐洲、非洲等遠距離國家和地區的廣播效果,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與一些國家的電台達成了租機互轉協議,即租用對方發射機轉播彼此節目,或者直接互轉對方節目。同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還對外傳送或寄送介紹中國的節目,通過對象國電台播出。到1988年,已經有24個國家和地區的68家電台,每天播出共1000多小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節目。
(3)電視國際傳播填補空白
1978年5月1日,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更名的同一天,北京電視台改名為中央電視台,對外稱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對外傳播的進程開始加快。從這一天起,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即“中央三台”,成為國家台,共同擔負起向國內外進行廣播電視宣傳的任務。
1976年,北京電視台第一次通過國際通訊衛星,向世界發送了關於周恩來總理逝世及紀念活動的電視片,這是中國第一次通過衛星向世界發送國內重大事件的電視新聞。1984年,中央電視台正式成立了對外部,專門負責對外節目的製作、翻譯和發行,並開辦了第一個對外中文專題節目《華夏掠影》。1985年,又開辦了第一個麵向外國觀眾的英語欄目《英語新聞》。在這一時期,中國電視國際傳播以製作專題節目在海外租用華語電視台的時段播出為主。
從1980年起,中央電視台先後同美國、加拿大的多家公司和電視台簽訂供片合同,向其提供電視節目。1984年4月1日,中央電視台經過國際通信衛星進行新聞交換試驗後,正式參加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每周的定期新聞交換,還通過亞廣聯將節目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的許多國家。
(4)新聞通訊社的鞏固和建設
①新華社
為適應建設世界性通訊社的需要,新華社從1983年起分別在香港、開羅、墨西哥、內羅畢、巴黎建立了亞太、中東、拉美、非洲和法語地區5個總分社,初步形成以總社為中心、總社和總分社24小時不間斷發稿的體製,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新聞采集和新聞發布網絡。
新華社對外中文廣播始於1981年,主要向港澳同胞和海外華人社會進行新聞傳播,訂戶來自港澳台地區、東南亞、北美、拉丁美洲和歐洲的華文傳媒,也包括一部分海外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和少量西方傳媒。
改革開放以後,新華社的對外報道實現了重大轉折,堅持全麵、準確、真實、及時地向全世界報道向著“四個現代化”進軍的中國和中國人民,為國家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同時,新華社還加大了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等外文發稿量。
②中國新聞社
1978年起,中國新聞社開始恢複原有的機構和新聞業務。在機構設置上,首先恢複了總社的建製,並建立了華僑部和港台海外部,隨後在國內10個省市設立了記者站,在港澳地區和海外除了恢複加強香港分社、日本分社外,還在美洲、歐洲、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並派駐記者,或設立初稿代理機構。1987年,建立了以北京—紐約—香港為主幹的電訊傳真網絡。從1988年1月起,台灣的報紙開始刊用中國新聞社的電訊稿。同時,中國新聞社還與海外和港澳地區的報刊、電台、電視台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係。
在發稿手段上,從口語廣播、模寫廣播發展到文字傳真、圖片傳真,稿件的傳播更加迅速準確。在發稿內容上,重點加大了國內重大新聞、國家僑務政策、僑鄉改革發展等的報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