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史(6)(1 / 3)

“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傳播思想,是在中國提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後,旨在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的正確理念,表明中國由忌諱國際交流和關起門來搞建設的封閉觀念,轉變為打開國門、主動交流的開放姿態。關於讓世界了解中國什麼,中國外宣工作的開拓者和領導者朱穆之這樣認為:“發展、改革開放、穩定。……從這三個方麵來介紹中國,正是介紹了中國最主要的實際,它既是我們最希望外國了解的,也是外國人希望了解的,而且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這一時期,受時代背景和指導思想的影響,實踐中主要采用“對外宣傳”、“外宣工作”的稱謂,“國際傳播”的概念還未形成。

2.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世紀之交:“融冰、架橋與突圍”——國際傳播淡化意識形態屬性,由宣傳向傳播轉變

1989年春夏,西方反華勢力企圖以“顏色革命”和“街頭政治”的方式顛覆社會主義中國政權。這場風波被平息後,西方國家掀起一場規模空前的反華浪潮,改革開放遭遇了挫折。進入90年以後,中國國際傳播為改革開放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的努力,在困難和調整中發展。這一時期的總體指導思想可以概括為“融冰、架橋與突圍”。

1989年至1992年為融冰階段。1989年春夏政治風波之後,國際輿論基本上聽不到來自中國媒體的聲音。鄧小平根據國際形勢調整了我國的對外戰略,集中體現於“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28字方針之中。國際傳播的中心工作是按照“融冰”思想,解疑釋惑,實事求是地向世界介紹中國,有理有據、不厭其煩地向世界解釋中國,淡化中國的負麵形象,樹立正麵形象。

1992年至1995年為搭橋階段。這一階段的指導思想,首先是向世界傳遞中國繼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信息;其次是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造輿論;最後是為中國與他國的友好往來搭友誼之橋,為各國企業尋找新的商機搭互惠之橋。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講話,以及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目標,是由“融冰”過渡到“搭橋”的契機。

1995年之後為突圍階段。經過幾年的努力,國際社會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態度逐漸緩和,但社會主義中國的形象仍未發生根本轉變。中國國際傳播媒體開始謀劃大型宣傳戰役,尋求國際輿論的突圍。1997年,我國先後發生了眾多重大曆史事件:小平逝世、長江三峽截流成功、香港回歸、中美首腦正式會晤、中共十五大召開等,成為突破的重要標誌年份。每一重大事件前後,中國國際傳播媒體都打出了“組合拳”引導國際輿論。尤其是通過香港回歸活動的宣傳,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是一個有能力、負責任、守信用的政府,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形象得以突破性提升。

在“融冰、架橋與突圍”的過程中,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傳播技術發生著深刻變化,中國國際傳播的具體理念和實踐也較80年代有了發展。

1991年,冷戰正式結束。傳統的國際傳播與政治緊密相連,在冷戰時期,國際輿論的鬥爭多半是依靠國際廣播和後來的國際電視網來進行的。冷戰結束後,對抗由兩極變為多極,對抗的焦點由意識形態逐步轉為對國際信息市場的爭奪,加之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加劇,國際傳播的重心逐步從信息的傳播方轉變為信息的接受方,即從國際傳播媒體轉向國際受眾。冷戰結束後的國際傳播,誰最大限度地爭奪了受眾,誰就取得了勝利。這一期間,中國國際傳播的指導思想也發生著變化,逐步從宣傳走向傳播,更講究方法和策略,逐步樹立起服務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這與傳統的傳播理念有了明顯的區別。

1990年10月,第二次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提出外宣工作要麵向外國人,特別是占人口大多數的中間群眾,要遵循“內外有別”、“認識外宣工作的特殊性”、“努力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達到統一”等指導方針。1994年4月,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提出“對外宣傳要堅持以我為主,以正麵宣傳為主,以事實為主的方針”。以我為主,就是從中國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我們黨和國家的立場觀點,在涉及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等問題上,必須堅持原則,旗幟鮮明,絕不退讓,敢於鬥爭。以正麵宣傳為主,就是要積極地宣傳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成就,讓世界各國人民及時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和中國的曆史、文化,正確認識中國。以事實為主,就是用事實說話,寓說理於事實之中,以事實服人。1996年1月,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和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將多年來的外宣經驗概括為十條:以國家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準則;以正麵宣傳為主,以事實為主,以我為主;區別對象,加強針對性,注意內外有別、外外有別;注意韜光養晦,有所作為;講究鬥爭策略,善於利用矛盾;打主動仗,爭取先發製人;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著眼於爭取中間群眾;借用外力;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