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些理念的轉變,中國國際傳播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變化。
第一,為受眾服務的觀念逐漸成為國際傳播的指導思想之一。冷戰結束和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目標的確立,使得媒體的非政治屬性增強。在中國國際傳播媒體的節目中,陸續出現了服務性的欄目。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經濟服務性欄目《經濟報道》、《中國新產品介紹》等,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的《天涯共此時》、《中華大地》、《中華醫藥》等集新聞性、知識性、服務性於一體的專欄節目。
第二,深度報道和直播報道理念進一步增強,節目形式進一步豐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從80年代開始陸續建立的海外記者站,對於豐富國際新聞來源,提高國際新聞報道的深度和時效性、針對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還建立了一支專門的時政記者隊伍,采訪中國和世界各國領導人之間的互訪等重大外事活動。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開辦了《上周國際經濟問題》、《國際縱橫》欄目,並采用國內主持人串聯、駐外記者通過越洋電話進行口頭報道的形式,改變了之前國際報道主要由播音員念稿的傳統方式。全台43種語言的節目普遍設立了節目主持人。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推出《中國新聞》、《粵語新聞》等欄目,並進一步改進了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現場直播,從單一地點直播發展到多點異地同步直播,從單一的實況轉播發展到現場采訪、背景介紹、專家評述等全方位直播報道,從單一的記者現場直播報道發展到演播室主持人串聯、總攬全局。
這一時期,隨著實踐的發展,逐步提出了“對外傳播”、“國際傳播”的概念,許多具體的做法都體現了“傳播”的屬性和要求。
3.世紀之交至今:“向世界說明中國、構建和諧世界”——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傳播思想全麵發展
進入新世紀,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顯著加快,各國對中國的了解和友好也不斷增強;同時,複興的中國綜合國力空前增強,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參與市場競爭,不可避免地觸及強國的既得利益,國際上“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從總體上說,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遠未達到應有程度,中西方的跨國信息傳播尚處於嚴重的不對稱狀態。因此,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和理解中國,就成為新時期中國國際傳播的重要任務。
“向世界說明中國”,是1999年初江澤民在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新階段的外宣指導思想。具體內容是,“對外宣傳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是,繼續向世界說明我國改革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說明鄧小平同誌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充分展示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形象;繼續向世界說明我國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充分展示中國人民堅持實行改革開放的形象;繼續向世界說明我國反對霸權、維護和平、支持國際正義事業的立場,充分展示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形象;繼續向世界說明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的局勢,充分展示中國人民為維護安定團結和實現繁榮富裕而不懈奮鬥的形象;繼續向世界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成就,充分展示中國人民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形象。”五個“繼續說明”,提出新時期的中國外宣工作應進一步向世界全麵說明中國的內政、外交、民生方麵的新進步與新發展,展示國強民富、熱愛和平的中國國家形象與中國人民形象。五個“充分展示”,概括了中國需要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具體情況,即“說什麼”的問題,並闡明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目的在於樹立形象。這一思想在後麵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闡發:向世界說明中國,表明中國國際傳播需要主動向世界發出屬於中國自己的聲音,從而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向世界說明中國,不僅包括向世界呈現和傳播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狀況,顯示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透明與友好,更新中國印象,更為重要的是敢於在國際舞台和對外窗口中表達與闡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