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國家傳播戰略的國際比較(8)(1 / 3)

清華大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把媒體發展分成四個階段,即導入期、快速普及期、相對飽和期和衰退期。在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四種主要媒體形態中,報刊已誕生300多年。在西方發達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報刊的快速普及期,現在則是衰退期。我國報刊目前進入相對飽和期。無線電廣播已有100多年曆史,在發達國家和我國,都已進入相對飽和期。電視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在發達國家經過10年的導入期後,進入快速普及期,目前,由於互聯網的出現,電視已進入相對飽和期。在我國,電視仍介於快速普及和相對飽和期之間。互聯網是20世紀90年代的產物,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進入快速普及期,在我國則處於導入期與快速發展期之間。可見,當前在我國,以無線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處於相對飽和期,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正突飛猛進地發展。因此,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運用媒體信息傳播的先進手段與最新技術發展國際傳播,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我們要成為世界輿論強國,必須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順應傳播技術、傳播方式、傳播手段更新換代的潮流,主動運用數字化、網絡化等技術,大力發展新的傳媒業態,才能實現我國媒體形態的升級和壯大,在激烈的國際輿論鬥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三)盡快縮短我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媒體實力差距,迫切需要構建輿論傳播新格局我國媒體從總體上看,經過多年的努力,輿論引導格局和輿論引導力有了明顯提高,但同西方發達國家媒體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突出地表現在:在媒體形態上,我國的媒體包括中央主流媒體,基本上都是單一媒體,尚未形成跨媒體、跨領域、跨國界的媒體集團;在發展態勢上,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發展極不平衡,傳統媒體較為發達,新型媒體發展不足;在資源配置上,內宣媒體資源豐富,外宣媒體資源相對短缺;在傳播能力上,媒體對內傳播能力很強,國際傳播能力相對較弱。所有這些,嚴重製約了我國媒體的發展。

國際傳播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在這方麵,我國媒體與西方發達國家媒體的差距相當巨大。2009年,世界主要媒體資產總額和收入情況是:時代華納資產總額為7779億元,總收入3209億元;新聞集團資產總額為3628億元,總收入2078億元;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資產總額為2307億元,總收入1159億元;維亞康姆資產總額為1536億元,總收入999億元;BBC資產總額為903億元,總收入517億元;NHK資產總額為626億元,總收入503億元;中國整個廣電行業年收入1853億元,其中最為強大的中央電視台資產總額為344億元,總收入255億元。

信息采集和發布能力是衡量國際傳播水平的重要指標,這方麵我們同發達國家差距也很大。2009年,BBC共發布各類新聞14萬條,平均每天400條,其中,7.2萬條為世界其他主流媒體轉載,轉載率為51.4%;CNN共發布各類新聞12萬條,平均每天300多條,其中,6.8萬條為世界其他主流媒體轉載,轉載率為56.7%。目前,BBC在全球有42個駐外機構,有450名常任駐站記者;CNN在全球有33個駐外機構,有320名常任駐站記者;半島電視台在全球有70個駐外機構,有180名常任駐站記者。BBC在全球共開辦了2204個調頻和中波電台,其中,整頻率調頻台400個;美國之音在全球共開辦了870個調頻和中波電台,其中,整頻率調頻台210個。BBC在全球139個國家擁有2.3億用戶,CNN在全球210個國家擁有1.13億用戶。

近年來,世界傳播領域正在發生一場巨大變革。這場變革,以互聯網的出現為標誌和契機,迅速改變了原有傳媒環境,整合了傳統媒體格局。劉雲山同誌指出:“我國媒體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已經成為發展勢頭強勁的大眾傳媒,對社會輿論的態勢和走向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最近,西方主要國家的國際廣播媒體都在進行以新媒體化為目標的戰略調整。BBC正在進行一次對外廣播誕生70年來最重大的改革。根據其2006-2010年發展規劃,BBC將開播阿拉伯語電視台、大力發展新媒體、調頻廣播,成為集電視業務、在線業務和新媒體業務於一體的國際廣播領域知名度最高、最富有創造性的優勢傳媒。這說明,媒體格局的變化,不僅引發了傳媒業自身結構的調整,還帶來了輿論態勢、走向和整個輿論格局的變化。關注和研究媒體格局變化,不僅是傳媒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整個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加快新媒體發展,積極構建輿論傳播新格局,對於增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縮短我國媒體同西方發達國家主流媒體的實力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