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構建國際輿論傳播新格局的基本路徑
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要從社會輿論多層次的實際出發,把握媒體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以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努力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
構建國際輿論傳播新格局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強中央重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在構建輿論傳播新格局中發揮骨幹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中央重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營造了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新華社每天用英、法、西、俄、阿、葡等7種文字24小時不間斷地向世界各地播發新聞,日均發稿約50萬字,收集和處理國際新聞達200萬字。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每天用61種語言累計播出1700多小時的節目,在境外建設了43家整頻率電台,成為世界主要國際廣播之一。中央電視台麵向世界各大洲的電視播出框架體係逐步建立和完善,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節目的落地入戶播出。《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行到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網網民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日報》作為新中國第一家英文綜合性報紙,麵向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日發行15萬份。中國新聞社的主體業務涵蓋新聞、圖片、專稿、特稿、電視、電影、雜誌、網絡、出版社等,在港澳及海外派駐了7個分社,並已成功在台灣駐點。中新社的新聞產品,以中文、英文、日文等多種語言,通過衛星、互聯網、光纜等技術傳播手段,向全球500多家新聞媒體和7個大型通訊社傳送。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中央主流媒體的傳播能力,特別是國際傳播能力總體不足。突出地表現在:尚未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傳媒集團,仍不具備全天候即時采編播發國際新聞的能力,新聞報道的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亟待提高,新聞信息產品海外有效覆蓋和落地入戶水平不高,在涉華事務等國際重要輿論競爭中的話語權還不強。這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與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迅猛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不相適應,與日趨激烈的國際媒體競爭形勢不相適應,與境外受眾日益增長的了解中國的需求不相適應。加強中央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二)加快新興媒體建設步伐,在構建輿論傳播新格局中發揮引領作用
如果說,在傳統媒體領域,我國同西方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實力差距,而且在短期內還很難改變,那麼在新媒體領域,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在這方麵,如果中國能采取切實措施迎頭趕上,不僅可以縮短,而且還有可能超過發達國家的新媒體傳播能力。當前,我國媒體發展速度最快的也是網絡、移動電話等新媒體。新媒體以其豐富的信息內容、便捷的使用方式、靈活的商業模式,不斷吸引更多的受眾和廣告。在競爭態勢日益尖銳複雜的國際傳播領域,新媒體手段尤其具有戰略地位。利用新媒體進行國際傳播,既突破了傳統手段在跨國傳輸、節目落地等方麵的局限,又實現了綜合傳播和傳播效應最大化。新媒體傳播麵向的受眾,是國際傳播的重點人群和國際社會的主流人群,誰能對他們施加有效影響,誰就能有力引導國際輿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3.84億,再創曆史新高;較2008年底增長8600萬人,年增長率為28.9%;互聯網普及率進一步提升,達到28.9%。我國手機網民一年增加1.2億,網民規模達2.33億人,占整體網民的60.8%,手機上網成為互聯網用戶的新增長點。這表明,我國互聯網大國的規模已經顯現,網民對於互聯網深層次應用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高。在2009年的一係列新聞事件中,大量網民通過互聯網查詢相關信息,網絡媒體的獨特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互聯網已經成為新聞傳播領域中影響巨大的、最具發展潛力的主流媒體,未來在國際網絡社會中的影響力也將更強。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積極作用,緊緊抓住信息化的曆史機遇,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政策保障,把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建設成綜合實力強、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網絡媒體。國家要積極支持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電視、手機電視、公共視聽載體等新興媒體業務,穩步推進IP電視業務,加強重大事件網絡直播力度,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國家應鼓勵支持主流媒體依托自身資源和優勢,加強網絡廣播電視宣傳,積極占領網絡輿論宣傳陣地。同時,創造一切條件,加速傳統媒體升級換代,重視用新的技術、新的機製,按照新的媒介產業發展思路,改造、加強和提升傳統媒體,從整體上提升中國媒體的國際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