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構建輿論傳播新格局是我國媒體的發展方向
構建輿論傳播新格局,是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根本途徑,是我國媒體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向。
(一)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迅速提升,迫切需要構建輿論傳播新格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上,盡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依然落後於世界許多國家,但是經濟總量在2010年已位居世界第二,且依然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的態勢。在政治上,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和20國集團成員之一,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當前,中國熱、漢語熱已悄然在全球興起。然而,同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政治地位相比,我國的文化發展特別是國際影響力卻相對較弱。在世界各國的首都或主要城市,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中國製造”,但很難看到中國的文化產品,特別是信息產品,中國的輿論影響力,遠遠達不到“中國製造”對國際市場的衝擊力。在聯合國的大廳裏,擺放了眾多的圖書資料,卻鮮有中國出版物。
縱觀近代史,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級強國,必須在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國際政治和文化影響四個方麵,或者說是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麵都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近代以來,隻有英國、法國、美國和前蘇聯,達到或者曾經在特定時代達到世界級強國水平。而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試圖成為世界級強國,但均以失敗而告終,除了它們采取的強國路線即軍事戰爭遭到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以外,還有它們三國也隻是在經濟和軍事實力兩個方麵或者說硬實力方麵達到或接近世界強國的標準,在全球政治和文化影響軟實力方麵,遠沒有成為世界的代表或被全球接受。盛唐時期的中國,在經濟、軍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麵,均居世界前列。因此,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複興,除了要複興我們的經濟實力、國際地位以外,還要加快文化實力的複興,特別是在國際輿論競爭中占據話語權製高點。唯有如此,才能稱得上真正的世界強國。
(二)現代科學技術和媒體傳播形態迅猛發展,迫切需要構建輿論傳播新格局信息技術的變革,是媒體發展的推動力。20世紀中期以來,電子計算機、互聯網和現代通信等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對媒體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使新傳播形式不斷湧現,媒體信息服務功能不斷拓展。縱觀世界傳媒發展曆程,大體經曆了由報紙“一枝獨秀”,到廣播與報紙“並駕齊驅”,再到報紙、廣播、電視“三足鼎立”,然後是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四強紛爭”;如今進入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各種媒介形態相融共生的“多媒體融合並存”發展階段。與之相適應,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傳媒業生態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媒體的發展大體經曆了三個曆史時期:20世紀50年代,是黨報一統天下的媒體時代;其後,隨著收音機、電視機的先後普及,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是報紙、廣播、電視三家傳統媒體“三分天下”;20世紀90年代末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門戶網站、個人網站、視頻網站和以移動多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不斷湧現。這些新興媒體逐漸吞食著傳統媒體的受眾和廣告份額,而傳統媒體也不斷在互聯網上占領製高點,開發自己旗下的新興媒體。這就使我國媒體進入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共存共融的新的曆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