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國家傳播戰略的國際比較(7)(2 / 3)

國際傳播是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對於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我國傳媒總體規模在全球居於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截至2009年底,全國共有廣播電台251座,電視台272座,廣播電視台2087座,教育台44個。有線電視用戶17398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6200萬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3%;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2%。全年生產故事影片456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102部。出版各類報紙437億份,各類期刊31億冊,圖書70億冊(張)。但我國傳媒實力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和國內傳播規模上,國際傳播和傳媒經濟實力分別隻相當於美國的14%和6.5%,傳媒經濟實力與日本相比也隻相當於其1/4。這表明,我國雖然已經發展成傳媒大國,但遠未達到傳媒強國,大量的投入難以轉化成經濟效益和國際傳播效益,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按照世界各國的經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井噴。目前,我國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按照國際標準計算,文化消費支出總量應該在4萬億元以上,而目前的消費總量隻有8000多億元。此外,我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還沒有超過3%,也就是說,全社會97%的產業部門都在生產物質產品,隻有3%的產業部門在生產精神文化產品,這一比例顯然是過低了。這充分說明,一方麵,居民文化消費的潛力遠未得到開發;另一方麵,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量還不夠,這都給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留下了廣闊空間。據統計,2004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均高於同期GDP增長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億元左右,增長幅度15%—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同時,我國文化產業效益明顯增加,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門類日益齊全,已經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開始進入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抓住當前文化產業順勢成長的良好機遇,牢牢樹立文化產值觀念,注重和強化傳媒產業功能,既是我國縮短與西方發達國家傳媒實力差距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國際傳播媒體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全麵、科學推進我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長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