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國的國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以少數跨國傳播媒體為主體的全球信息傳播體係來塑造和傳播的。國際信息傳播通常體現著傳播媒體及其所屬國家、所代表的集團利益。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其掌握的強大媒體傳播力量,把自己塑造成為維護世界正義與和平的“救世主”,而把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國家醜化為“邪惡”的代表。這對推行美國的霸權主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學者甚至稱:“美國媒體巨人的全球新聞傳播效應,其威懾力絕不亞於冷戰時代的核威懾力。”
在國際傳播中,由於話語權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我們的媒體不能有效地影響對我國不利的國際輿論。清華大學國際傳播中心主任李希光認為:“世界上沒有中國的聲音,所謂中國的聲音最終還是美國的聲音。因為中國的聲音最終還是要通過西方媒體來體現,中國的形象就是美國媒體上的中國形象。由於美國的媒體在世界上占壓倒的優勢,中國聲音或者是沉默的,或者是扭曲的,中國自己的聲音是發不出去的。那麼如果美國媒體上的中國形象不保持客觀平衡的話,就會對中國的形象造成極大的損害。”事實上,西方媒體對我國的報道和分析常常是帶有偏見、不公正、甚至歪曲的。由此可見,在信息傳播全球化背景下,傳媒實際上已成為國際公眾接收別國綜合信息的第一渠道,能否占領傳媒製高點,營造有利於我國的國際輿論環境,這是我國國際傳播的關鍵環節。
傳播能力是國家軟權力的組成部分,是維護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隻有擁有強大的國際傳播力,才能確保傳播的自主性,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認識中國。沒有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而想向世界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營造對我國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是難以做到的。
近一兩年來,我國加大了對外傳播體係建設,各大國際傳播機構也都調整業務形態,采用新的傳播技術和手段,明顯加快了向綜合性現代傳媒轉型的步伐。作為國家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傳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進行國際傳播的思想總綱,是指導國際傳播事業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方針。科學發展觀是新世紀我國全麵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麵發展所必須長期堅持的方針。
1.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國際傳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回答了現階段進行國際傳播必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實踐課題,回答了當前我國為什麼要鞏固和加強國際傳播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到2009年,我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日益增強的綜合實力與國際地位相比,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和競爭力還不太相稱。
僅以國際廣播為例。現在無論在技術裝備水平、節目製播能力、頻率播出數量、對外發射功率、節目播出時數、覆蓋落地範圍等方麵,還是在駐外機構布局、受眾反饋數量、人力資源存量、資金保障能力、研究開發水平等方麵,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廣播都有較大差距。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廣播紛紛加強在境外的落地項目,以更直接的傳播方式影響當地受眾。目前,美國的國際廣播機構在世界103個國家的2300座電台,進行中波、調頻廣播,英國的國際廣播在世界範圍140多個國家的2000座電台,進行中波、調頻廣播,而我國的國際廣播雖然理論上講電波信號可以覆蓋全球大部分地區,但多為短波,收聽效果不好,在境外建設的調頻台數量也十分有限。在國際輿論競爭中,“西強我弱”的態勢依然存在,並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因此,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和鞏固國際傳播事業,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
2.科學發展觀回答了我國為誰進行國際傳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