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國家傳播戰略的國際比較(4)(1 / 3)

2.配合國家外交活動

國際傳播是一個國家外交戰略的組成部分。外交是跨國交往中國家傳播的重要渠道。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的外事往來日趨頻繁,官方外交與民間外交相互推動,外交涵蓋了跨國交往的眾多方麵。全球化時代的外交並不單純地體現為直接的跨國交往,同時也滲透著傳媒等因素。最典型的如記者招待會,已成為各國宣傳政策、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我國前駐聯合國大使沈國放認為:媒體外交已經成為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國的立場和觀點,國家的形象和地位,都需要通過媒體加以肯定和傳播。另一方麵,國家的重大外交活動,比如國家領導人的雙邊或多邊會談、世界首腦會晤、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等等,往往是國家對外政策或戰略取向的集中展示,涵蓋的內容和意義非常豐富,絕非簡單地就事件播發新聞就可以了。每當這種時候,對外傳播媒體就應該借機通過議題設置,隆重其事地介紹和說明中國的立場、態度和觀點,既要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家利益,又不能給國際公眾造成唯我獨尊、自說自話、有悖情理的負麵印象。當前我國在外交上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營造“和平崛起”而非“中國威脅”的輿論環境,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和平崛起”的認同感與信任感,讓世界知曉中國政府在維護中國人民利益的同時,也會增進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3.傳播國家優秀文化

文化是民族性的體現,也是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體現。有學者認為,國際公共關係最大的挑戰,是其實踐環境的文化獨特性。實際上就是不同民族文化如何交流和對話的問題。在當前國際關係更加關注價值觀和文化等軟實力的曆史新時期,成功的國際傳播必須始終對文化差異保持高度的敏感。比如北京奧運會的“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之一的“人文奧運”,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奧運會傳播過程中,單純的政治傳播變革為深層的文化傳播,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真誠展示以“和”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更展現了當下中國發展所追求的和諧理念,這對於在全球建構良好的中國國際形象,是大有裨益的。

在全球傳播時代,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與人際間的文化交流不同,大眾傳播媒介掌握著綜合的技術、人才和知識資源。一方麵,對外傳播要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的曆史文化,介紹和傳播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讓世界人民領略中國文化的永恒魅力。這其中,中國傳統的“和而不同”儒家思想,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對這一傳統哲學思想的新發展。“和諧世界”理念涵蓋了新秩序觀、新安全觀、新文明觀以及新環境觀,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世界觀。另一方麵,國際傳播要大力傳播當代中國文化,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電影、書報、音像等傳播手段,向國際社會輸出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吸引國際公眾,把中國文化融合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中去,減少隔閡,增進理解,優化中國國家形象。

就現實情況看,在傳播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印刷媒體、電子媒體、新媒體具有各自的特點,但都要遵循“外宣三貼近”的原則,即“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對傳播對象的關注和強調,是遵循傳播規律中“受眾本位”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傳播手段上,貼近受眾的實際條件,在傳播語言和形式上,采用符合受眾習慣的方式來包裝,加強對國際受眾的心理研究,使我們的對外傳播真正發揮作用,逐步提高我國在國際輿論中的話語權。

(三)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

當前國際輿論的格局中,中國傳播媒體的影響力仍然是有限的,特別是國際新聞傳播方麵,中國大眾媒體的聲音仍然非常微弱,在重大的國際新聞報道(特別是突發性重大國際新聞事件的報道)方麵,可以說我們的媒體很少能夠做到現場報道、直播報道和第一時間報道。所以在發生重大國際新聞事件的時候,我們的媒體多半還是在轉播、摘登西方媒體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