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國家傳播戰略的國際比較(1)(3 / 3)

2.持久傳播美國式民主

美國一向認為,自由民主的價值觀不僅僅是美國人所享有的財富,而且應該是全人類所共有的財富。這是深深植根於美國外交政策的觀念。而對這種價值觀念的傳播,與實現美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目標深深交織在一起。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美國政府與自己掌握的大眾傳媒都不遺餘力。首先,美國政府高官在公開場合的演講和媒體麵前的談話,無時無刻不宣揚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包括曆屆總統的就職演說,也不忘記向世界推銷其民主。這樣的話題高頻率地出現在國際性的大眾媒體上,其實也是為大眾傳媒設置了議程。

同時,美國國務院下屬的新聞署(1999年並入美國國務院)做了大量工作。新聞署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用新聞、出版、無線電台、電視廣播、電影、錄像帶以及新興的電子通訊手段宣傳美國的政策和價值觀。其中國際廣播是一個重要手段。西方學者一致認為,1989年發生在中東歐洲的劇變,西方媒體“功不可沒”。《黑暗天堂的戰爭:冷戰期間西方廣播電台之戰》一書的作者邁克爾·納爾遜就說:“西方的廣播節目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西方的美好生活,從而破壞了社會主義政權的穩定……正是廣播導致了東西之間政策的終結,而絕不是外交和全球經濟。”另外,美國新聞署還定期出版許多種雜誌,比如《美國畫刊》(America Illustrated),涉及美國社會、美國對外政策、文化、政治、經濟、科技、通訊等方麵。進入90年代後,其內容主要強調民主製度建設和自由市場經濟問題。《對話》(Dialogue)的內容主要涉及美國的民主與文化,從80年代以後,它開始強調美國的社會製度和社會思潮。《共產主義問題》(Problems of Communism)主要“揭露”社會主義國家內部所存在的問題。以上幾種雜誌都為宣傳美國的社會製度抹黑社會主義製度作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美國政府的其他部門也利用媒體宣揚美國的價值觀,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央情報局。“冷戰”期間,中央情報局秘密資助了西方文化界的多項活動,一大批西方持自由主義理念的知識分子、新聞媒體和雜誌都曾經受到中央情報局的讚助。“文化自由大會”(the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成立於1950年,在其鼎盛時期,該組織在35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擁有自己的出版社,出版20多種刊物,經常舉辦藝術展覽,組織高規格的國際會議,並為音樂家、藝術家頒獎。表麵看來,“文化自由大會”是一個爭取文化自由的組織,實際上隻是一個傀儡,其幕後操縱者正是美國中央情報局。

美國的國際廣播戰略也是變化的,會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這與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有著直接關係。比如“冷戰”結束後,特別是蘇東劇變之後,原來世界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主導的兩極格局不複存在,美國一度把對外傳播的重點轉向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的對外傳播戰略也迅速調整,廣大穆斯林世界成為其關注的重點。美國對外傳播戰略的調整也受到傳播技術發展的影響,比如衛星電視、互聯網、新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比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