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國家傳播戰略的國際比較(1)(2 / 3)

3.國際電視廣播

美國的對外電視係統同音頻廣播係統相似,有針對全世界同時播出的“世界網”和針對特定地區的馬蒂電視台(針對古巴)、“自由一號電視台”(針對中東地區)等。

“世界網”於1983年由美國新聞署建立,其電視采用交互式設計。美國新聞署為“世界網”架設了近百座電視接收天線,其中46座在歐洲,27座在拉丁美洲,9座在非洲,13座在亞洲和中東地區。到90年代末,世界網提供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和阿拉伯語節目,號稱世界網是“美國政府讓國外精英了解其觀點的有效工具”。

馬蒂電視台正式開播於1990年,隸屬於美國國際廣播局。以西班牙語進行24小時播音。馬蒂電視台的節目內容多年來一直以對反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為主,這兩年經過改革,節目變得花哨了,光流行歌曲的節目就有好幾檔。不過古巴人很難收到這個電視台的節目。

中東電視網24小時播出新聞和時事報道,2003年底開始向中東地區的22個國家全天候播出。該電視網由美國廣播管理委員會負責。

自由電視台正式開播於2004年2月,是西方新聞媒體中第一個24小時流動式播出的阿拉伯語衛星電視台。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之音”是當前世界上最具強勢的國際廣播電視機構,是美國政府的對外傳播工具和喉舌。它成立於1942年,自身定位是“美國政府資助的國際廣播、電視及互聯網多媒體新聞網”或者“由美國政府資助的國際多媒體服務機構”,對外公布的宣傳宗旨是“促進各國對美國,美國人民、文化和政策的了解。”

除了上述的不同媒介,美國的對外傳播機構並沒有創建專門的大眾印刷媒體,但在每個曆史階段,都有針對特殊地區的印刷媒體成立。此外,電影作為一種國際傳播媒介,在美國對外傳播中一直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是“9·11”事件發生後的反恐戰爭中,美國的“好萊塢”都以愛國主義名義,緊緊站在美國政府一邊,成為戰爭宣傳的“傳輸帶”和“政治共鳴箱”。20世紀80年代後,互聯網在美國的對外傳播中得到充分應用。

作為法治國家,美國的對外傳播也有立法保障。比如,1994年,在美國三大特別委員會的建議和克林頓政府的要求下,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國際廣播條例》、《對古巴進行電台廣播條例》以及《對古巴的電視廣播條例》,從而在法律上確保了“冷戰”後美國對外廣播的延續性。

(二)美國的國際傳播戰略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所奉行的意識形態,美國也不例外。美國的意識形態表現在對外傳播上主要有兩點。第一,信奉基於私有企業和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這也可以說是信奉美國式的政治製度和經濟體製,包括建立在這套經濟體製上的上層建築,如民主觀、價值觀,凡是和這一套東西相違背的,就是美國媒體抨擊和排斥的。第二,敵視共產主義。這點由來已久,自從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出現開始,美國媒體從來就沒有放鬆過對共產主義的抨擊。“紅色警報”、“赤潮”等都是美國媒體製造或傳播開來的詞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大眾傳播媒體習慣於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壘。20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冷戰”時期宣告結束,但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影響,美國媒體對共產主義的憎惡並未削減,它所代表的“冷戰”思維也沒有太大的改變。

美國對外傳播的原則及戰略,與政府對外政策指導思想是一致的。美國政府在對外傳播上是全方位、立體式的,特別是在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白宮、國務院、五角大樓和中央情報局等機構都公開地或秘密地利用本國媒體或外國媒體為美國的外交政策、國家利益服務。美國對外傳播策略主要有兩條:

1.影響和控製信息的流動

影響和控製信息的流動是政府控製媒體的方式之一,並非美國對外傳播所獨有。這種方式也是美國對外傳播中最常用的方式。特別是在報道有關國家安全的新聞時,媒體必須依賴一些關鍵的信息來源。比如,在對伊拉克的戰爭中,這個消息的唯一來源必然是布什政府。可以說,在布什政府的戰爭輿論動員期間,媒體的議程基本上是由政府來設定的。在“9·11”事件後,美國任命當時已經66歲的夏洛特·比爾斯為負責公共外交與公共事務的副國務卿,主要負責改善美國在穆斯林國家中的形象,以緩解穆斯林世界強烈的反美情緒。在自己17個月任期中,比爾斯利用其曾經長期從事廣告業的經驗,采取了一係列試圖提升美國海外形象的措施。例如,她堅持每周同來自各界的穆斯林代表舉行見麵會;製作有30個語言版本的闡釋美國為何要打擊恐怖主義的宣傳冊;策劃描述穆斯林在美國自由自在生活的紀錄片;促成幫助更多的穆斯林學生獲得赴美學習獎學金的文化交流項目;創編介紹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的阿拉伯文雜誌;建立一個24小時用阿拉伯語向中東國家廣播的名為“Sawa”(薩瓦)的電台網絡,等等。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也有意篩選信息進行公布,甚至製造假新聞以爭取國內和世界輿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