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點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傳播
比較國家傳播戰略的中西差異
關於構建國際傳播新格局的思考
第一節 發達國家的國際傳播戰略
一、美國的國際傳播戰略
(一)美國國際傳播總體格局
美國的國際傳播是其“公共外交”的一部分。美國的“公共外交”是指美國政府通過廣播、出版等大眾傳播媒介以及文化和教育交流等,直接向外國民眾提供的有關美國的信息(包括美國的社會文化、內外政策、政治製度、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並與之接觸的活動,其目的是促進外國民眾對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對外政策及其動機的理解,塑造美國在他們心目中的良好印象,並形成他們對美國政治製度和價值觀念的認同,從而影響各個國家的內政與外交,使之采取對美友好的政策,最終服務於美國近期和長遠的國家利益。其中大眾媒介傳播是其公共外交的核心內容。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說過:“在宣傳上花1個美元等於在國防上花5個美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曾經說,“一個自由電台的能力等於20個師”。
國際掌握的對外大眾傳播力量,主要包括通訊社、國際音頻廣播、電視廣播、印刷媒體及互聯網五大力量,電影在特殊時期也會被列入其中。
1.通訊社
美聯社和合眾社都屬於世界四大通訊社,在國際新聞傳播和輿論格局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關於它們的具體介紹,本書第三章第一節已述及,不再贅述。
2.國際廣播
國際音頻廣播主要包括“美國之音”及“替代”廣播係統。“美國之音”向全球廣播,“替代”廣播係統則麵向一定地區廣播,以美國戰略利益為基礎,強調利用播報當地新聞影響對象國受眾的價值觀念。美國的“替代”廣播係統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包括“自由歐洲/自由電台”、“馬蒂電台”、“自由亞洲電台”、“自由阿富汗電台”、“薩瓦電台”、“法達電台”等。
“自由歐洲/自由電台”是由美國國際廣播理事會批準、受美國國會資助的國際傳播機構,名義上是一家私有的、非盈利的公司,播出對象是前蘇聯地區、東歐以及中東地區。該台每周廣播1100多個小時,共用34種語言,通過短波、中波、調頻、調幅以及互聯網播出。
“自由亞洲電台”麵向亞洲特別是中國、朝鮮、越南播出,1996年3月正式成立,同年9月29日開播。以漢語普通話、藏語、粵語、維吾爾語、緬甸語、越南語、老撾語、高棉語、朝鮮語等9種語言播出。其漢語普通話每天24小時播出。
針對古巴的“馬蒂電台”隸屬於“美國之音”,總部設在華盛頓,發射台在佛羅裏達。1985年5月正式開播。1985年劃歸美國國際廣播局管理。
“自由阿富汗電台”總部設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在“自由歐洲電台”的基礎上建立,使用阿拉伯語向阿富汗播放節目,每天播音12個小時;另外,美國還幫助阿富汗建立廣播節目信號中繼站。
“薩瓦電台”2002年3月開始播音,每天24小時廣播新聞和音樂。作為利用美國政府預算的公共廣播電台,薩瓦電台實際上就是“美國之音”的阿拉伯語版。由於方言和地區的多樣性,薩瓦電台向伊拉克、埃及、海灣地區各國、巴勒斯坦等中東12個國家播出5種節目。除了新聞外,還交替播放英語和阿拉伯語的流行歌曲,希望借此吸引占地區人口60%以上的25歲以下的年輕人。從2004年開始,薩瓦台還播放衛星電視節目。除阿拉伯語以外,還準備開設印度尼西亞語、波斯語、土耳其語等麵向伊斯蘭世界的廣播,以擴充廣播的覆蓋範圍。
針對伊朗的“法達電台”成立於2002年12月,在“自由歐洲電台”中東廣播基礎上建立,使用波斯語24小時播音。
美國2000年專門製定了《危機廣播計劃》,建立了一套處理突發事件的常設機製。《危機廣播計劃》說:“美國國際廣播重點的確定,取決於美國的戰略利益”;“現在,保護我們的國家利益,反對恐怖主義成了美國對外政策的最高任務。”基於這樣的目的,《危機廣播計劃》把國際傳播的重點“轉向伊斯蘭國家”。實際上在此之前,美國就已經把穆斯林國家所使用的阿拉伯語、達裏語、普什圖語、烏爾都語、法西語等作為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