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科學發展觀中的八大關係(11)(1 / 2)

第三,資源、人口和環境的協調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意義和途徑。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基本源泉。環境是人類活動空間及其周圍一切要素的綜合,是人類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資源的儲備是財富的象征,環境的優美是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標誌。在“十一五”建設期間,可持續發展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本國策,同時也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走全麵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關係到人類未來生存和平與發展,關係到我們“十一五”期間和諧社會的建構和建設目標的實現。在當今時代,人類社會表麵上的繁榮進步背後,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不和諧正在日益積累:經濟高速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消費迅猛增長,而自然資源正在迅速減少甚至枯竭,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廢棄汙染物質已經大大地超過了環境容量。所以,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已經是相當嚴峻,一些地方環境汙染問題相當嚴重。隨著人口增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還會更加突出。如果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不僅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也無法喝上幹淨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要科學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學會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更加科學地利用自然為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各種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要求從科學發展觀出發,高揚以人為本的旗幟,使之在經濟社會建設中始終處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中央要求要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一切妨礙人的全麵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逐步更新,一切束縛人的全麵發展的做法和陋習都要逐漸改變,一切影響人的全麵發展的體製弊端都要逐漸革除。

目前,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地位上來看,“十一五”建設期間要在戰略地位上加強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一是要從基本國策和國家發展戰略上強化認識加強人口、環境和資源工作的重要意義。從一個執政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看,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不僅關係我們能否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且關係到我們能否更好地實現、發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控製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關係人民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也是當務之急。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核心的問題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對我們實現既定的社會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所以,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開拓創新,趨利避害,把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環境保護工作,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繼續從全局出發,統籌規劃,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務求實效,進一步控製全國汙染物排放總量,改善重點地區環境質量。總的來說,人口資源環境工作,關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牽涉方方麵麵、各行各業,必須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統籌協調,嚴格督查,狠抓落實。落實人口、資源、環境這三大基本國策,是實現“十一五”規劃和發展目標的重要任務,我們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正確處理近期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係,堅持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綜合決策,確定科學合理目標,製定協調配套措施,在人口資源環境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汙染。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在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生存危機後,不得不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是傳統的經濟運行模式麵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危機時,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的結果。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途徑和方式,也為傳統經濟向可持續發展經濟轉化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保證。在發達國家,循環經濟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緩解資源短缺、減輕環境汙染影響等方麵已產生了顯著效果。作為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改變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正成為21世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實現方式和戰略選擇。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要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基本特征是物質和能量的反饋式利用,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倡導經濟要與環境協調,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複循環流動的過程;它遵循簡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原則;主要有清潔生產、生態工業、持續農業、綠色消費、廢物處理5個工作層麵。發展循環經濟不但有利於保護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減少汙染物排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或消除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