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科學發展觀中的八大關係(10)(1 / 2)

第二,突破體製瓶頸、人才科技瓶頸和資源瓶頸的意義與途徑。一是突破體製瓶頸的意義和途徑。體製瓶頸對“十一五”期間的製約是全方位的,這也必然會形成對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薄弱環節,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因為好的體製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領導製度、組織製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十一五”發展規劃中體製瓶頸的突破必然是用推進體製改革和製度創新來作為路徑的。應該承認,較之改革開放前,在目前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個方麵的體製環境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從總體上來說,中國體製改革的任務還遠未完成。而且由於社會發展的連續性,還必然會把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公正化和決策透明化等涉及到體製性的問題延伸到“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發展過程之中。要著眼於完善宏觀調控體係,增強調控的有效性。繼續深化財稅體製改革、金融體製改革、行政管理體製改革,落實投資體製改革方案。要著眼於完善現代市場體係,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加快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和社會信用體係建設。要著眼於理順和規範經濟關係,既要敢於攻堅、銳意推進,又要兼顧各方、積極穩妥,把握好政策措施出台的時機、力度和節奏。要做好改革的總體指導、綜合配套和統籌協調,使改革措施有機銜接、相互促進,真正落到實處。要在那些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生存命運的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問題上顯示出科學發展的統籌水平來。而從機製上、體製上解決長期存在的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的問題,就要在國民教育體係的完善、社會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強對公共衛生體係建設、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和加強社會公共管理水平和社會危機防範水平上有一個協調的發展。中國的體製改革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麵、各個領域。在“十一五”期間,也要繼續深化我們的文化體製改革。要在新的形勢不斷加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點、規律的認識,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體製上激發出精神文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促進力,為統籌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對於政府決策體製改革的問題,其實也是在今後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加大政府治理力度的問題。科學的決策是應該以民主、透明為基礎的,否則就很難真正建立起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和實現五中全會所提出的繼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事實上,在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前,我們已經看到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解除體製製約對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努力。所以,在“十一五”期間我們要加快改革,完善各個領域的體製與機製,體製和機製環境。

二是突破人才科技瓶頸的意義與途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所提到的開發人力資源,事實上就是要求在“十一五”期間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人口大國變為人才強國。這就要在途徑上繼續優先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從而實現我們國家在“十一五”規劃期間的持續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創新動力。創新能力和突破人才科技瓶頸對“十一五”目標的實現有著密切的聯係。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十一五”期間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我們繼續重視開發人力資源和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與創新對社會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生產工具、勞動者素質等生產力要素都將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電子、信息和通訊、製造業、金融、現代物流等產業的發展突出地表明,不掌握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不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就難以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沒有科技人才就沒有創新的產生。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係和終身教育體係,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