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科學發展觀中的八大關係(10)(2 / 2)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形成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製。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創新人才工作機製,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在“十一五”期間要營造出尊重知識,鼓勵創新,實行公平競爭的社會創造氛圍和良好創新環境。所以,在“十一五”期間要繼續在體製上製度上為科技創新和人才戰略的實施作好環境上鋪墊。要通過改革科技體製,加快和促進國家創新體係的建設,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實現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三是突破資源瓶頸的意義和途徑。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到的突破資源瓶頸。是以往對經濟社會發展中資源戰略地位認識的延伸。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社發展中資源問題的解決,必然會成為“十一五”規劃中所要麵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2005年3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要加快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徹底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汙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所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成為科學發展中的重要選擇,也是我們在“十一五”期間突破資源瓶頸獲得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主要選擇路徑,而這也正是這一戰略支撐的重要意義所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全麵推進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這是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緩解資源瓶頸製約,解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麵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目前的中國不僅已經在事實上成了煤炭、鋼鐵、銅等重要能源和資源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也已經成了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這對於今後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這對“十一五”規劃的製訂和目標實施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使得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製約作用愈益明顯。可以認為,中國現有的資源已經無法滿足今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儲量不足是一大關鍵因素。所以,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能源儲量將越來越大,這給我們的“十一五”規劃的製訂和諸多目標的實施形成了客觀存在的製約,這顯然是我們要提高統籌和協調能力,以實現科學發展的客觀因素。

全球化浪潮中異軍突起的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密不可分。中國的能源資源問題,已經不單是中國自己的問題,而是世界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和焦點問題。所以,在今後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想在資源能源問題上獲得突破,就要在一些新的著力點上下工夫。首先,要進一步優化經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也就成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要手段。其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技術進步不但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也是突破資源瓶頸的主要舉措。再次,要積極拓展利用全球資源的空間,有效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