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在經濟指標體係的設置上,要把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和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同時並重。一般來說,經濟增長畢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一個社會沒有增長是談不上發展的,但經濟增長畢竟不是發展的全部。在“十一五”期間,不重視GDP不行,衡量經濟情況不能不看GDP,它反映經濟活動總規摸,是重要的綜合經濟指標,但我們絕不可能唯GDP,因為它對經濟社會的評價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還必須在衡量經濟社會的發展上看反映經濟發展質量和結構的其他指標。由於片麵的發展觀容易忽視發展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把經濟增長這一實現發展的基本手段直接作為目的和“政績”;忽視發展是社會的係統工程,隻注重抓個別經濟指標(如GDP總量和增長率等)的沉浮;忽視經濟社會整體利益的存在,以局部地區或行業的發展代替經濟社會整體的發展;忽視社會、自然和人的長遠發展的利益,對社會成本和資源成本的增大掉以輕心。所以,“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體係的建立和實施過程,是一個統一並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促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
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評價指標體係,應該在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對現有的評價體係加以改進和完善。新的評價體係的設計,必然要求我們的執政黨繼續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謀群眾之所求,把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把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創造政績的基本內容,注重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成效;把是否造福於人民、服務於人民,是否對子孫後代負責、對長遠發展負責,作為考核評價幹部政績的根本尺度,從而在新規劃實施過程中,激勵和督促我們的廣大幹部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創造紮紮實實的政績。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係”,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這一切無疑對執政黨的執政能力指出了新的要求。
(三)“十一五”規劃的三大戰略與三大支撐
在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建議中,科學發展觀的統領地位決定了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既快又好成為發展的主題,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就成為我們在“十一五”期間的三大戰略任務,而突破體製瓶頸、突破人才科技瓶頸和突破資源瓶頸則成為與此相對應的三大戰略支撐,並且成為我們在。“十一五”規劃製訂和實施中應該著力解決好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
第一,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促進協調發展的意義與途徑。十六屆五中全會所講到的轉變增長方式,就是建設一個低投入、高產出、低能、少汙染、少排放,以及能循環、可持續的節約型社會。中央從戰略高度看到了資源問題對於“十一五”經濟增長的製約和經濟增長對資源的嚴重依賴,所以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放到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上來認識。由於能源資源問題已經成為中國近一步發展的瓶頸,中國今後的資源消耗式發展模式必然會得到改變,這已經成為我們今後經濟社會發展之中的共識。從我國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緊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給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帶來一定的影響,其中突現的許多問題無疑是給我們敲響了資源的警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的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中央領導集體顯示了對國際能源資源形勢和中國能源資源戰略的關注和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這次學習會上提出了“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係和資源節約型社會”這一影響今後中國發展模式的戰略性目標。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從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全局出發,全麵分析能源資源形勢,深入研究能源資源問題,全麵做好能源資源工作,促進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我國的長遠發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資源保證。”應該看到,在我國過去的經濟增長中,我們是靠大量消耗能源資源來實現的。各種自然資源、石油等的嚴重不足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重大障礙。從1980年到2000年間,中國在能源消費翻一番的情況下,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這一成就在國際能源界被普遍視為一個奇跡。由於正處於重化工業階段的中國,還沒有完全轉變高人、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盡管我們出現經濟的快速增長,但付出的資源環境方麵的代價過大。而長期以來外向型經濟的粗放式增長,低技術水平加工、低價格出口、低效益增長,加上各個地方政府對外資、外企享受的一係列超國民待遇,已經對我國企業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賴性削弱,並加劇了我國能源和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研究資料表明,過去我們經濟增長中的95%的能源和85%原材料來自於礦物資源,除煤炭及少數小宗礦產資源外,絕大多數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都明顯低於主要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從而需要大量進口。我國主要礦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呈快速提高的趨勢,使得有些資源品種從過去的自給自足發展到了完全依賴進口。如果不盡快在“十一五”期間轉變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我們的能源資源消耗將會讓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難以為繼。為此,五中全會提出必須轉變“十一五”期間的經濟增長方式,以科學發展、循環經濟和節約資源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真正走向新的文明發展道路。從五中全會的精神中看到,在今後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通過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汙染、高利用、高循環的循環經濟即現代經濟發展模式,構建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型和諧社會已經成為中國在發展戰略任務上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在“十一五”建設期間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