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科學發展觀中的八大關係(9)(3 / 3)

四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當作重要的途徑。五中全會在“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到的調整經濟結構就是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戰略高度上全麵調整需求、產業、城鄉、區域和所有製結構,形成能支撐今後中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戰略結構。對於“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結構調整而言,具有促進協調發展的統籌的含義。由於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層次、增長質量依然較低,外延型、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未能真正改變,能源、水及其他資源短缺的瓶頸製約日益加劇,生態環境日益脆弱、惡化的趨勢依然嚴重。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引導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就是要使我們真正把經濟社會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主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惟一選擇。同時對於農業和服務業也要進行優化調整。積極發展現代流通、旅遊、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既要加快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又要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於城鄉二元結構的調整也一直是我們統籌的重要目標。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曆史原因和國情背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曆史的必然。所以,發展規劃的製訂和提高統籌協調的科學性隻有很好的結合起來,才能在促進經濟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中,達到經濟結構調整和促進協調發展的目的。

五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結構調整。加快開發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以及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因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國家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產業升級也都要依靠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去實現,所以,在“十一五”期間的具體措施上,要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係建設,支持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打造出企業的知名品牌。堅持引進先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增強自主開發能力,也要從體製機製人手,克服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現象,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資源,依托重大工程項目,培育我們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並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要以統籌的觀念處理好引進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的關係,把吸引外商投資與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優化上來,製定相應的規劃與調控政策,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擺上重要日程,擺在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位置,擺在保持維護國家的長期競爭力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位置,才能達到開創迅速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新局麵。新型工業化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科技創新主導的工業化。在具體措施上和途徑上:一是要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結構升級,做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製造業。二是依靠科技發展清潔能源和清潔生產和大幅度提高資源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以生物技術創新為龍頭,帶動現代農業和醫藥事業發展,確保食物安全,提高全民營養和健康水平。四是依靠科技促進先進文化發展,提高全社會科技文化素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促進人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