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轉變增長方式就要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資源開發與節約,依法嚴格保護環境與生態。近20年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許多生態和環境問題。盡管國家在改善生態和環境條件方麵進行了很大的努力,但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並未得到真正的扭轉,生態與環境問題無論在類型、規模、結構,還是性質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生態係統、人體健康、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乃至國家安全的影響更加深遠,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巨大障礙和瓶頸。所以,在“十一五”建設期間,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始終做到:要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推動技術創新和開展技術創新,提高常規能源開采、使用的效率。要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胡錦濤總書記在2004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二是轉變增長方式就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今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資源短缺製約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可持續發展受嚴峻挑戰。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使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得到協調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才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保護環境和保持自然資源發展優勢的有力措施。
三是轉變增長方式就要構建節約型社會,要以發展節約型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綠色經濟等為基礎。這就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以優化資源利用、提高資源產出率、降低環境汙染為重點,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自然資源係統和社會經濟係統的良性循環。在“十一五”建設期間,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走循環型、節約型、生態型之路具有發展戰略的曆史地位,在今後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意義重大。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另一個關鍵是加強人力資源的建設,全麵提高人口素質,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變成人力資源優勢。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將人口、產業、基礎設施、資源和環境五大要素協調和結合好。這些也都是我們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中應該考慮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