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科學發展觀中的八大關係(8)(1 / 3)

第一,要在總體思路上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徹底轉變發展觀念,大膽創新發展模式,努力提高發展質量,落實和實施好“五個統籌”,切實把“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也要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避免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這是在“十一五”期間落實好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就成為我們在落實“十一五”規劃中的重要課題。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指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曆史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我們知道,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相比,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主要體現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術和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控製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所以,應該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另外,新型工業化道路貴在在人力資源優勢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是由於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所造成的,絕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以犧牲就業為代價來實現工業化。我們既要注重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人力資源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所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要做到: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就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麵發展的產業格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就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科技的進步和培育發展國家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實施和開發人力資源戰略,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人口、環境和資源戰略的全麵協調發展,並合理處理好工業化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這就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提出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環節,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原因,也是在“十一五”期間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的主要原因。而中央提倡加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顯然這是針對目前中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將更加突出而提出的。在“十一五”時期加快轉變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目的就是要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二,要在不斷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中解決農村工作中存在的許多突出問題。這是針對我國農村人口多,區域發展不平衡等提出的。“十一五”時期要堅持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指導方針,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同時要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形成優勢互補。下更大氣力解決好“三農”問題,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五中全會繼續強調對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的關注,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農村改革繼續向深層推進的肯定,也應該是“十一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資料顯示,在2005年的農村改革工作中,我們已經在全國取得了新的進展,一是農村稅費改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免征農業稅的省份從2004年的8個擴大到2005年的28個,2008年取消農業稅的目標預計可提前兩年實現。二是糧食流通體製改革步步深入。在完善糧食市場準入製度,支持多種所有製糧食購銷企業發展方麵,在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重組、改造和改製步伐的加快上,在糧食直補資金的增加上和在逐步充實糧食儲上都在走向深入。三是在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獸醫管理體製改革和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等各個層麵上都獲得了穩步推進和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