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先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兩個新概念。它們既有不同的內涵,又有共同的特點。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回答的是“什麼叫發展、怎麼樣發展”這一根本問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總目標和總任務,回答的是“什麼叫和諧社會、怎樣建設和諧社會”的問題。顯然,科學發展觀是管總的。但是,它們要解決的問題和根本要求,卻都是為了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也就是要在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中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係,尤其是協調好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複雜關係,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全麵考察這兩者關係,可以進一步看到,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和根本保證,同時它也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第一,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十六大的一個重大貢獻,是提出了用20年時間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完成這一任務的關鍵,一要牢記“機遇”這兩個字,即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二要貫徹落實“全麵”這兩個字,即要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為了貫徹十六大精神,完成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在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進一步強調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做到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而且要實現“社會更加和諧”這一重要目標。因此,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包含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就決定了科學發展觀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
第二,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就要求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建設”、“發展”等範疇,有一個全麵的理解。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建設”、“發展”首先指的是經濟建設、經濟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不僅會帶來政治、文化、社會的進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會的同步發展和有力支持。因此,我們所講的“建設”、“發展”等範疇,應該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麵建設、全麵發展的含義。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特別是它所強調的“五個統籌”,以非常鮮明的態度和語言,闡述了我們所講的“建設”、“發展”都是全麵的建設、全麵的發展,滿足了實踐的要求。因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根本保證。
第三,科學發展觀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和諧社會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屬性或特點,伴隨著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已經形成,同樣也需要經過很長的發展過程才能完善和鞏固。今天我們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又具有新的時代特點。這就是,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我國從利益關係、經濟結構到社會生活出現了一係列“多樣化”,進入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一“黃金發展期”與“風險凸顯期”並存的特殊發展時期。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大問題。黨中央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候,提出了三個重要的理念:一是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二是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三是統籌兼顧,達到全麵、協調、可持續,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綜合起來,就是要在統籌兼顧中達到以人為本的發展。也就是說,我們在發展中不僅要協調好國民經濟內部的各種關係,而且要協調好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關係。這就告訴我們,隻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能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