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國際秩序,它是某一個曆史階段世界主要的行為體都認同並遵守的國際行為準則和製度的總稱。任何一種國際秩序的產生,都有其產生的基礎和過程,服務於一定的曆史時期。因此,我們有必要建立這樣一些基本概念,即:第一,一種國際秩序產生於一定曆史時期,有其存在的理由;第二,隨著曆史的發展,國際秩序同世界的一切事物一樣在不斷發展變化;第三,由於人類曆史從整體上說是在發展進步,國際秩序本身也隨之從野蠻走向文明,走向完善與合理;第四,由於當前我們處於和平與發展的時代,這就決定了國際秩序的演進也必然是一個漸進的自我完善過程,而不是劇變方式。這是從國際秩序自身角度談問題。
另一方麵從中國角度看,自從1971年中國恢複聯合國席位以後,中國就已經開始融入當今國際體係,成為這個體係的一部分。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進一步與當今國際體係融為一體,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受益者。現行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確有它不合理的地方,這是曆史造成的。因為其許多內容是發達國家根據本身利益製訂的。但是,對舊的秩序主要是通過建設性發展進行揚棄,好的東西保留下來,不合理的東西修改掉。這種和平變革、積極建設符合中國利益。中國說要做負責任的大國,實際上就是向世界承諾,第一,要作一個當今國際秩序和平與穩定的維護者,第二,要做一個國際秩序的建設者。
中國進入了世界體係表明,中國已接受了這個體係,並願意按照這個體係多年形成的行為準則和規則辦事,願意積極參與舊規則的改革和新規則的創建。當然,加入這個體係並不表明,現行的國際體係在所有方麵都符合中國自身的國家利益。這一點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與其他大國所麵I臨的情形是完全相同的。毋庸諱言,現存國際體係在諸多方麵還存在著很大的內在缺陷。例如,國際社會依照現行規則,似乎對於美國不斷膨脹的單邊主義就表現得無能為力,甚至任其發展。單邊主義並不能給世界帶來和平和穩定,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當然對此持有不同的意見和強烈的批評立場。但是,當中國的國家利益和這個體係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也就是中國和這個體係中一些國家的利益發生矛盾、甚至衝突的時候,中國願意在這個體係內部來解決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衝突,願意按照現行規則,以和平的方式,通過外交的途徑來彌合分歧,增進共識,以求妥善解決問題。這樣做才符合中國長遠的和根本的國家利益,也符合現行國際體係的規則與共識,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事實上,近年來中國也在努力與世界其他主要國家(法、俄、德、歐盟等)合作,對現行國際體係進行改革,發展與完善符合21世紀世界潮流的國際行為規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外交政策中的“獨立自主”的實質。
中國主張通過合作,協商解決國際間一切爭執,這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內在含義之一。西方一些人認為,中國有了力量之後更多地傾向於武力。這是沒有根據的。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是“仁”,是追求和諧、中庸。求同存異,謀求共贏,將是中國處理自己與世界關係的根本之道。最近中國領導人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又主張建設和諧世界,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20年來,中國的發展得益於現存國際體係,得益於全球化的進程。正是在改革開放中,中國逐漸融入到全球化當中,成為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並成為全球化中最大的受益者。沒有全球化,中國就沒有這種發展。中國是現存國際秩序最大的受惠國之一,中國在發展中分享著人類文明的最先進成果。中國的發展享受了現行國際體係提供的現成的公共產品,其大致包括:開放的世界貿易體係,相對廉價的原油供應,區域安全和暢通的公海航道,相當長時期的大的和平的國際環境,等等。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公共產品主要是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提供的。因此,發展了的中國應該對國際社會有所回報,力所能及地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中國積極參與世界與地區多邊事務,向國際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即說明了這一點。今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承諾將向非洲提供100億美元的援助。
七、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科學發展觀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觀。
(一)科學發展觀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