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適應文化發展手段與目的相統一的新實踐,樹立全麵的文化價值觀
如何認識當代文化的功能價值,關乎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關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黨對文化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不斷升華的。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深刻論述,到黨的十六大關於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重要組成部分的科學論斷,再到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明確要求,我們黨從指導思想、法律、執政能力三個方麵確立了文化的地位,全黨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斷提升。
科學發展觀從理論上、從文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層麵上提升和拓展了文化的地位、功能、作用,但人們在實踐中還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自覺,文化觀念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人對文化的功能價值認識存在偏差,往往隻重視其作為推進社會發展的手段的一麵,忽視其作為社會發展目標的一麵,在片麵追求GDP的發展思路下,對於文化的作用隻談服務、不談建設;對於文化建設隻重應急、輕視長遠。在一些地方,文化“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相比較投入明顯不足,基層文化建設仍然薄弱。這些問題的產生,歸根到底是對文化的社會功能定位缺乏足夠認識,對文化的價值缺乏足夠認識。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較之於經濟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發展質量和發展後勁的重要因素。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文化的力量滲透其間,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建設應著眼於人的全麵發展,著力於文化自身的事業發展與產業壯大,通過發展自身來更好地服務發展,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適應依靠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的新要求,樹立科學的文化發展觀。
長期以來,文化建設始終把意識形態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作出了積極貢獻。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先進的意識形態如果沒有強大的優勢文化產業作支撐,就難以鞏固已經確立的主導地位。任何觀念形態的東西,都有賴於一定的物質載體體現出來、傳播開去。
當前,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飛速發展、文化領域開放度逐步提高,不同意識形態問的相互滲透、影響,越來越以非意識形態的麵目出現,越來越依賴於科技和市場的力量。以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形式出現的意識形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和直接。忽視意識形態借以發揮作用的載體——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意識形態的影響和作用就會減弱。應切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既充分發展物質生產力,又充分發展文化生產力,這是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途徑。要增強黨對意識形態的控製力和文化事業的競爭力,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統籌文化建設與文化體製改革,統籌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意識形態屬性與商品屬性,統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發展相協調,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相協調,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必須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體製機製創新作為文化生產力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一手抓文化事業,一手抓文化產業,通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在實際工作中,應統籌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控製力、精神產品的競爭力、文化體製改革的推動力三者的關係,以強大的文化生產力為載體,通過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文化產品,努力實現好、發展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三)適應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樹立正確的文化服務觀
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為社會發展服務,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是社會主義文化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現在,有的人對協調發展條件下的文化宣傳思路不寬、興趣不大、辦法不多,有的把協調發展宣傳簡單理解為經濟、政治、文化宣傳在數量上的增減。實際工作中的這些不適應新形勢的現象,追根溯源,主要是由於對文化工作如何在指導思想上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識不夠,服務中心工作的新觀念落實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