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城市保障體係。經濟發展是城市發展的第一目標,但不是唯一目標。要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麵發展。一是積極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基礎設施條件為重點,盡快完成中小學危房改造、高中擴招、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五館兩院(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儒學院、影劇院)、疾病預防控製和醫療衛生救治體係、廣播電視村村通等項目建設,為社會事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全麵提高社會保障程度。堅持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為重點,逐步建立起多層次的社會化保障體係。建立和完善失業保險製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形成以政府救濟、社會捐助、群眾互助配套的社會救助體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財政預算中社會保障性支出比例。加強經濟適-294-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設,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逐步將從事非公經濟人員和入城務工人員納入社會保障範疇。逐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險製度,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三是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設“平安武威”。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製,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維護社會治安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網絡,妥善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消除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隱患,確保社會治安的穩定,經濟建設的長足發展。加強各級綜治組織、公檢法司、基層“兩所一庭”建設,為依法治市、社會綜合治安夯實硬件基礎。四是建立健全應急體係。建立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預警應急機製和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煙草、鹽業、石油監管體係,製定完善各類應急預案,搞好儲備中心(庫)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切實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理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圍繞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這條主線,立足水資源剛性減少和水資源需求剛性增加這一基本矛盾,始終要把生態環境問題擺在突出位置,作為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一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抓住我市列入全省、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的機遇,以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為核心,從生產、消費和社會循環三個領域,企業、區域、產業和社會四個層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全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建立以水權製度改革為核心、水價調節為杠杆的節水機製,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在新建、改建、擴建工程中,必須采用節水型工藝、設備和器具,大力推廣各類生活節水用具,逐漸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培育和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節水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三是實施“藍天、碧水、清潔、安靜、生態保護”五大工程。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構建良好生態環境、發展環保經濟為目標,嚴格“三廢”達標排放,嚴格控製重點汙染源,使環境安全保障有效。要集中財力,加快城鎮汙水、垃圾無害化處理、中水回用、城市防洪等設施建設,推廣集中連片供熱,使用節能新設備和清潔能源,保護河流、耕地、草場、礦產和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維持生態係統的平衡。(四)加強基礎設施和製度建設,創造優良的城市發展環境。經營城市的基礎在於優化投資環境,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招商引資的重要條件,是城市功能發揮的重要前提,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城市主幹道的拓建、硬化、美化工作,完善整修居民區巷道,形成進出方便、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配套完善客貨運中心、停車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形成設施齊全、功能完善、高效快捷的交通體係。要抓好城市水源及供水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加快供水管網改造、城市電網改造、天然氣配送等工程,確保居民生產、生活用水、用電、用氣的需求。要在努力完善投資硬環境的同時,下功夫從法製、政策、服務等方麵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要進一步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為全麵改善城市環境和全麵提升城市形象打好基礎。要繼續推進投資體製改革,努力消除影響投資環境的體製性、機製性障礙。要製定和完善招商引資、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麵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資金流向。要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大各類市場違章違法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依法保護投資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切實轉變機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強化服務意識,加大不良行為和作風的查處力度,杜絕“吃拿卡要”等現象,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
正文 第75章 創新城市發展模式加快推進三個根本性轉變(3)(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