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2)(3 / 3)

進行按摩療法:

(1)傷者仰臥,痛處用輕輕的推法、揉法,由上而下,理順筋絡,反複數次。

(2)在懸腫、太溪、昆侖等穴位進行按摩。

(3)左手食、拇兩指夾持內外踝間隙,右手握足趾,在蹠屈位作牽引,並在牽引下使足左右輕輕搖擺,內翻外翻數次。而後作背伸、蹠屈。同時夾持踝關節的食、拇二指下推,上提兩踝(背屈時下推,蹠屈時上提)。如此反複數次。

(4)再推、揉、理順筋絡。

運動損傷處理是被動的消極的措施,目的是為了病者早日康複,而預防損傷是主動的積極的工作,其目的是避免或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保證教學訓練正常進行,不斷提高健康水平和運動成績。

(三)骨折與關節脫臼

1.骨折

因外力作用,使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受到破壞叫骨折。骨折有開放性和閉合性、完全和不完全之分。開放性骨折易感染,完全骨折易錯位。體育運動中的骨折一般均屬於閉合性的。醫學上將無位移的完全和不完全骨折叫做穩定性骨折,而把有位移的骨折(單一骨折、多段骨折、單骨或雙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叫做非穩定性骨折。前者無需複位,隻用簡單的短期外固定即可愈合,後者則需牽引複位或手術處理,短期不能愈合。

骨折可因直接外力、間接外力和肌肉強力收縮所致。如扭轉力、衝擊力、壓力、牽拉力、打擊力等。小腿被足踢、踩踏、重物打擊後骨折;摔倒手掌撐地,易引起前臂、鎖骨骨折;高處墜落易引起跟骨或脊椎骨骨折。此外,由於青少年時期骨骺未完全愈合,在外力作用於關節時,易發生骨骺分離。常見部位在肱骨下端,橈骨下端與上端、脛骨粗隆等。

(1)原因

在體育中常因動作技術不正確,不注意安全,未采取預防措施;無人保護或脫保;保護裝置發生障礙;病後或疲勞時進行劇烈運動等,均會造成骨折。

(2)症狀

①休克:較重的骨折,可因出血過多或劇痛引起患者出現休克。

②劇痛:由於骨折損傷骨膜,疼痛加劇,引起肌肉痙攣。

③局部出血引起血腫:由於軟組織損傷,血管破裂,充血所致。

④功能障礙:由於四肢出現完全骨折,失去了長骨杠杆和支持作用,故失去正常功能。

⑤畸形:是骨折的主要症狀,由於骨折部位的位移和肌肉的強力收縮,使傷肢變長、縮短或成角等。

⑥壓痛或震痛:這是區別是否骨折的重要標法,骨折後傷處壓痛明顯。在遠離骨折部位輕擊傷肢時有震痛,若沿著傷骨的縱、橫軸擠壓時有擠壓痛,並與壓痛點一致。

(3)急救

骨折急救的主要措施是抗休克,臨時固定和搬運。

①抗休克:保持現場安靜,令患者平臥、頭稍低。注意保暖、止痛、止血。凡有出血應先止血,一般采用局部加壓包紮。如遇昏迷可捏點人中、合穀、百會、湧泉等穴位或進行人工呼吸及輸氧。

②遇到開放性骨折,切忌將刺出皮膚的斷骨推回傷口,以防感染。此時應迅速止血,並將傷口進行消毒處理,然後覆蓋敷料包紮。

③固定:若無把握複位,隻作固定,根據骨折部位選用適宜的夾板及骨折肢體加以固定,尤其脊柱骨折易引起生命危險,切勿隨意挪動,應速送醫院處理。

2.關節脫臼

因外力作用,使關節的正常連續關係發生破壞叫脫臼。越是靈活的關節其穩定性越差。關節脫臼有開放性和閉合性、全脫和半脫之分,一般脫臼均為閉合性的,醫學上把關節麵完全離開原來的位置叫全脫臼,把關節麵部分錯位叫半脫臼。全脫常伴有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損傷。半脫,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較輕,常見的是肩關節和肘關節脫臼。

(1)原因

由於外力牽引、打擊和碰撞均會引起關節脫臼。如上臂外展後伸時跌倒手掌撐地易引起肩關節脫臼。外力打擊或牽拉易引起肘關節脫臼等。

(2)症狀

關節一旦脫臼會出現疼痛、腫脹、功能失常、畸形(如肩關節的“方肩”、肘關節的“肘三角”異常)。嚴重時常伴有神經、血管、軟組織和骨的損傷,故易引起休克。

(3)急救

遇關節脫臼,令患者靜臥,注意保暖,如果出現休克應及時采取急救措施(同骨折)。然後將脫臼關節保持原位或稍加牽引固定,並速送醫院處理。

(4)關節脫臼整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