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出現時,首先受到影響的是腦部和交感神經,其主要原因是,腦部糖的貯備量少。當確診低血糖症後,應使患者平臥、保暖、口服濃糖水或薑糖水,吃少量食物,經短時間休息即可恢複。不能口服者可靜脈注射50%的葡萄糖40毫升~100毫升。若出現昏迷或神誌不清者,可掐點人中、百會、合穀、湧泉等穴位。
由此可見,平時缺乏鍛煉者,患病未愈者,空腹饑餓者,不要參加長時間的劇烈運動,否則會引起低血糖症。超長距離賽跑應準備一些含糖的飲料。
(四)運動中腹痛
運動中腹痛是指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結束後腹痛。一般是右上腹痛,多發生於中長距離跑中。造成運動中腹痛的原因有兩種。
①胃腸痙攣:飯後運動前吃的過飽、喝水過多、冷飲過多、空腹鍛煉等引起腹痛,或吃了產氣或難消化食物(如豆類、薯類),腹部著涼可引起腸痙攣。劇烈運動時食物在腸胃中震動牽扯腸係膜,或冷空氣、冷飲刺激均會引起腸胃痙攣。輕者為鈍痛、脹痛,重者可為陣發性絞痛。
②肝脾瘀血:由於運動者訓練水平差,運動時心髒無力搏出血液,此時大靜脈回流發生障礙,出現肝脾瘀血腫大,使肝脾被膜的張力增加而引起腹痛。
夏季運動排汗多,丟失的鹽也高,使水鹽代謝發生紊亂,加之疲勞,易引起腹直肌痙攣;另外慢性疾病,如闌尾炎、潰瘍病等,均能引起腹痛。
運動中腹痛的部位一般與有關髒器的解剖部位有關。人體的腹部若劃一個“#”字,可分為上、中、下和左、中、右九個區。右上腹痛者,可能是肝瘀血、膽囊炎膽石症等;中上腹痛者,可能是胃痙攣、胃、十二指腸潰瘍和急性胰腺炎等;左上腹痛者,可能是肝髒瘀血;腹中部痛者,可能為腸痙攣、腸套疊或蛔蟲症等;右下腹痛者,多為闌尾炎、右髂腰肌血腫;左下腹痛者,多為腸痙攣、左髂腰肌血腫。但也有些疾病在發病初期其疼痛部位並不一定與病變部位完全一致。如急性闌尾炎早期疼痛多在上腹部或肚臍周圍。
運動中腹痛,多屬於功能性的,出現時可用手壓住患部,減慢跑速,加深呼吸,調整呼吸與運動的節奏,堅持跑下去,過一會兒就會好轉。若疼痛仍不減輕,反而加重,此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並進一步鑒別診斷和處理。如由腸胃痙攣引起腹痛,可口服普魯苯辛(每次一片)或十滴水,也可掐點內關、足三裏、大腸俞等穴位。若上述措施不見效,應請醫生診斷處理。
由此可見,運動前避免吃得過飽和飲水過多,飯後需經過1.5小時~2小時休息再進行劇烈運動,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堅持訓練原則,夏季運動適當補充鹽分,是完全可以預防運動中的腹痛。
(五)運動性貧血
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的含量低於正常生理數值,即診斷為貧血。貧血可由各種原因引起,因此,它不是獨立的疾病,是一種症狀。由於體育運動,引起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低於正常生理數值,叫運動性貧血。正常人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男子為400萬/mm2,女子為350萬/mm2。正常人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濃度和紅細胞的數量是密切相關的,通常,血液中紅細胞數量越多,血紅蛋白的濃度也越高。人體內正常情況下隨時都有一定數量紅細胞新生和衰亡。二者之間是一種動態平衡,所以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一旦體內這種平衡受到破壞就會引起貧血,血紅蛋白的輸送氧的功能也下降,致使人體各組織器官缺氧,從而引起各種臨床症狀。
為什麼體育運動時會出現運動性貧血呢?人體在運動時,脾髒收縮會分泌出一種溶血物質(即磷脂),使紅細胞脆性增加,紅細胞膜的抵抗力減弱,此時,由運動使血液流速加快,紅細胞與血管壁碰撞機會增高,使紅細胞破裂,故紅細胞的新生與衰亡之間失去了平衡,衰亡大於新生,導致運動性貧血。此外,當人體運動時排汗多,汗液中鐵的排泄量增加,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量也增加。此時蛋白質和鐵供應不足,就會引起運動性貧血。
運動性貧血的主要表現是頭暈、乏力、疲倦、心悸、氣喘、脈搏加快、心髒出現雜音等,症狀較重時,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均低於正常生理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