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播種者胡適(3)(1 / 2)

我們現在是文化沙漠,胡適的重要在於他能運用他的遠見、聲望與“親和力”,為沙漠打幾口井。至於能不能使荒涼已久的沙漠變成綠洲,那還是一個非常顯然的未知數!這個關鍵不在胡適,而在胡適找不到真正認識他的“遠景”的人。他們隻會頂著胡適的招牌,隻會送他蟠龍的大花瓶,隻會利用胡適的無為與寬厚,辦那些學術與人情分不開的事業,中國過去的教育與學術已經斷送在他們手裏,如今他們又圍來了,我不敢斷定胡適之的良法美意不栽在他們的手裏!

別看他笑得那麼好,我總覺得胡適之是一個寂寞的人,其實這年頭兒,凡是有點真“人”味兒的,沒有不寂寞的,何況是有個性的人呢?在人生大節上,胡適有他自己的新“儒行篇”,他自始至今不信權威、不信教條、不信聖人之言、不信“舊道德的死屍”、不信兩千年前空洞的舊經典能解決20世紀複雜的新問題。在這生化轉變的大世界裏,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裏,胡適始終在變化的環境裏維持他的人格、觀點和氣焰。他有不少intellectual arrogance,有人罵他是“學閥”,至少我是讚同的,我不覺得這詞兒有什麼譏貶的意味。相反地,對這些隻會浮議、毫無風骨的窮酸文人,伐又何傷?四十年來,胡適被窮酸文人的浮議罵慣了,他才不在乎這些,有的甚至寫洋灑千言的專書罵他,他隻覺得好玩。他最喜歡的一句話是:“You can’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 ”他說:“隻要我們有東西,不怕人家拿‘沒有東西’來打我們。”我要給他補一句:“隻要我們負責任,不怕人家拿‘不負責任’來罵我們。”補全了,才是他“個人主義”的真精神。

現在一些人攻擊胡適的個人主義,憑良心說,這一冷箭實在放錯了。胡適所提倡的乃是“健全的個人主義”,英文是individuality,可譯作個性主義,這主義的特性有兩種:

一種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隻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利害。(《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細讀這段文字,才會知道什麼是胡適之的個人主義,才會知道獨立的與負責的個人主義實在不是什麼不得了的洪水猛獸,乃是一個極普通的大丈夫所應具有的一點最起碼的人生態度。“不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不是大丈夫的獨立精神嗎?“好漢做事好漢當”,這不是大丈夫的負責氣概嗎?做大丈夫不是每個男子漢起碼的要求嗎?這樣的個人主義還有什麼可非議的呢?

知道胡適這種基本態度,才會明白為什麼他主張“用負責的態度,說平實的話”;為什麼他“不說專為大家拍手叫好的話”;為什麼他不在外國說、租界說,卻一定要跑回國內來說話;為什麼朋友被抓起來,他不說“抓破臉”的話;在他眼中,為輿論坐坐牢,算不了什麼,並沒什麼不像話。

胡適就是這麼一個大而化之的人,如果我們盼他熱情多於理智、傻勁近於俠義,那我們一定會失望的。這種情形,對一國眾望所係的胡適說來,當然是美中不足,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他並不想逞快,打翻了一鍋粥,這種委曲求全的微意,都充分顯示了他是一個自由主義的右派,一個保守的自由主義者,在急進者的眼中,太不夠火辣辣了。